央媒看河南|“倔老头”翟道贵脱贫记

2020年06月28日16: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6月28日电 家在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王屋镇桃花洞村的61岁的翟道贵是出了名的“倔老头”,他是老党员、退伍老兵、种地能手,但同时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三个身份都让老翟自豪,唯独定为贫困户,老翟羞愧不已。

  妻子病逝、儿子离异、右手伤残、负债累累……2014年识别贫困人口时,与孙子相依为命、种地打工度日的老翟被识别为贫困户,一向乐观豁达的老翟皱起了眉。“老翟非常勤快,虽然手指受过伤,但干活卖力气,特别能吃苦。”桃花洞村党支部书记李有才说,“老翟家被定为贫困户,主要是家庭负担太重,还债就还了10年。”

  “咱确实穷,房子破破烂烂不像样,家具、电器啥都没有,一贫如洗。”尽管不情愿,贫困户的帽子翟道贵当时想推也推不掉。对“倔老头”老翟而言,扶贫既为他送来了好政策,也让他背负了“大包袱”,“主要觉得愧对党员、老兵的身份。”

  从定为贫困户的那一天起,老翟就铆足了劲要尽早脱贫。“对于有3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和5年军龄的退伍老兵来说,‘贫困户’三个字让我心里不是滋味,困难再大,不当‘懒汉’,一定能靠双手脱贫致富。”翟道贵说。

  在扶贫政策支持下,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老翟一家的住房难题,教育扶贫让孙子上学再无后顾之忧。老翟打心眼里感谢扶贫好政策,“但脱贫致富,别人帮一把,终究还要靠自己。”

  老翟担任村里保洁员,一大早,他就拎起扫帚在村里打扫卫生,忙完清扫工作,就去侍弄流转的10余亩土地,种白菜、种红薯、种辣椒,有时收工晚了,老翟甚至晚上顶着头灯到地里干活。此外,他还抽空学习制种技术,期盼改变种植结构,提升收益。

  老翟的倔劲有时也让人发愁。2017年年底,刚刚搬进新房的老翟迫不及待地写了脱贫申请书,但出于稳定脱贫考虑,他的脱贫申请被驻村第一书记胡爱国挡了回来,为此,老翟犯了倔,没少找村里理论。

  “我是一名党员,也曾在部队锻炼多年,实在不愿戴这顶‘贫困帽’。”翟道贵说。

  “老翟脱贫的决心和干劲让人动容,但脱贫有标准,真扶贫、扶真贫,来不得一点含糊。”王屋镇扶贫办主任任伟伟解释,老翟家2017年的人均收入确实过了贫困线,但收入结构单一,不能过了贫困线就摘帽,要稳定脱贫。

  闷头苦干又一年,老翟每个季度都算着自家的收入账。2018年经营白菜制种、甘蓝制种,还种了小辣椒,地里收益提高,再加上公益岗位的收入,前三季度就挣了近3万块钱,全年收入肯定能满足脱贫标准。

  “日子过得更好了,没理由不脱贫。”2018年9月底,老翟再次向村里递交了脱贫申请书,写满两页纸的申请书里,详述了自家情况,细数了帮扶政策,希望“把党的好政策让给还有困难的群众”。

  这一次,镇、村两级的干部都没拦着,急切脱贫的“倔老头”于2018年年底顺利脱了贫。

  脱了贫的老翟好似浑身舒坦,干劲更足、笑容更多,一年四季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干白菜制种,冬季育种,春季移栽,夏季收获,秋季再种些西红柿、小辣椒,老翟家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9年,老翟家收入4万多元。”桃花洞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贺伟杰对村里贫困户的收入情况如数家珍,“把扶持政策利用好,撸起袖子加油干,稳定脱贫肯定没问题。”

  老翟所在的王屋镇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临别之际,望着路边悬挂的脱贫标语——“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王屋镇扶贫办主任任伟伟说:“老翟像不像愚公?起码那股倔劲儿像!”(记者 韩朝阳)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