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 摄像 马绍坤 贾志昊 配音 韩淼宇)讲述老党员的故事,见证老报业的发展,继续媒体人的传承。7月1日,“前行有您 后继有我——向老党员致敬”庆七一报业精神传承演讲活动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
本次活动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庆祝河南日报创刊71周年,激发报业青年积极参与集团“两个现代”建设,“为党旗增辉 做出彩报人”七一系列主题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次活动中,集团各单位青年员工将前往报业集团离退休老党员家中走访,邀请老党员上党课,和他们面对面交流。最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老党员坚定不移、百折不挠、敢于创业、勇于奉献的报业精神。
7月1日,由报业集团各单位员工结合“忠诚、奋斗、创新、争先”的集团价值观与本职工作讲述老党员的故事,向老党员致敬。
记者手记:
牛老教我跑文化
作为一名文化线口记者,每次跟年长的老师聊天,总会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个名字——牛青坡。说实话,我对这个名字充满好奇。因为,他只用三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这得有多深的文学造诣啊!
七一前夕,我终于见到了这位神交已久的老者。
记者走进牛老家里看到:书房不大,一张小床,两壁书墙,桌上散落着绿色封皮的《河南日报》采访本。原本以为牛老是一位很严肃的领导,谁知他却让我在3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捧腹多次,如沐春风。我不禁想起别人对他的评价——“品赏青坡需谨慎,十有八九笑岔气。”“幽默诙谐无人抵,妙语连珠有奇功。”
但牛老带给我更深感触的,是他对党报文艺事业的热爱。他翻开老照片,给我讲老文艺处的故事。他说:“我在文艺处待了23年,文艺处的人都很棒啊,最多的时候有23个人,有写诗歌的、写散文的、写报告文学的,我是搞评论的。其中很多人都走上了报业集团的领导岗位。现在想想,文艺处也可以写一部《编辑部的故事》了。”
牛老最喜欢讲当时的文艺争鸣。1983年,牛青坡一篇《他的忧虑与期望》引起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不同意见,常香玉的爱人给牛青坡打电话:“老牛啊,老常看了你们的报道,整了个稿子,你要不要看看?”
“好啊,我去你家拿。”在常香玉家里,牛老喝着茶抽着烟,聊着常大师写的《对戏曲音乐的几点意见》。稿件刊发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讨论,《河南日报》前后针对这个话题刊发15篇稿件,受到省委宣传部领导的肯定。
既然是文艺争鸣,那就有褒奖、有批评。牛老说,他看不惯的时候就会奋笔疾书。我不禁问道,“不怕得罪人?”牛老说:“只要是出于公心,对艺术负责,问心无愧,得罪就得罪了!再说,也得罪不到哪儿去。”
牛老说,他的一位同学在洛阳办了个刊物,刊发了一篇小说,有评论说这是法制文学的代表,他不赞成,化名写了《这是什么样的心声?》,引发了7篇批评报道。虽然是化名,但熟悉他的人还是从文风看出端倪,搞得那位同学很不愉快。牛老后来对他说:“文艺是为人民的,我们要对人民负责啊。”
为什么河南日报能“出名人、出文人”呢?牛青坡说,“那是因为日报人重视业务,他们不会当万金油,那样只是样样通、样样松。他们都是半个专家、是内行。特别是文化记者,不好当啊,这个领域专业性太强、门类太多。别说新闻系毕业了,就是中文系毕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专一门,但是又不能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世界里,还要精通编辑工作。另外,要有‘百花齐放’的大度,不能孤芳自赏。还要和作家、艺术家真心交朋友。过去兴吃饭,河南文艺圈里的名家,我都去他们家吃过饭,不和他们变成朋友,还采访啥啊!”
采访归来,我思绪万千。文艺副刊一直都是思想最繁荣、交锋最激烈的中心地带,是新闻事业中的先锋阵地,但是《河南日报》却做到了文艺性、思想性和党性的完美统一,利用文化守好了意识形态的大门。
1998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中部地区首批触网的党报集团创办了大河网,作为当时改革的弄潮儿,大河网面对的思潮和冲击不言而喻,大河网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和坚守舆论阵地,在时代最具活力的互联网领域,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杜绝“舆论飞地”“舆论特区”的出现。
“前行有你,后继有我。”虽然时代变了,载体变了,但是作为党报党网,我们舆论宣传的精神没变、内核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