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党之声合唱团正在排练 河南日报记者李英华摄
□河南日报记者 李英华
64岁的退休干部郑建华住在许昌市许继社区,他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6点起床,和老伴一起散步,回来的时候去一趟距离家只有200米的菜市场;7点半带着新鲜的蔬菜回家,吃早饭;然后摆弄钢琴、二胡、小提琴等几种乐器;午饭后,下午3点准时到社区打一个半小时乒乓球……
6月30日下午3时许,穿着一套蓝色运动装的老郑正在乒乓球台前挥汗如雨。趁老郑刚打完一局的空当,我们聊了起来。“运动太有用了。”他一边擦汗,一边灌了几口水,“刚退休的时候我的体重有120公斤,现在减了20多公斤,血压也正常了。”
对小康,老郑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早就实现小康喽!现在追求的是精神上进小康,就是让自己退休后仍然对社会有用,这样我们也觉得快乐、幸福。”他有理发的手艺,退休后和几个老伙伴成立“耄耋理发服务队”,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义务理发,感觉特别充实。
这时,一位50多岁的男同志走进了球室,老郑和他打招呼:“‘范村长’来啦!”又为记者介绍,“我们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可多了,他最清楚。”
“范村长”叫范学政,是许继社区党总支书记,嗓门洪亮,未语先笑。“我们这个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也被叫作‘幸福村’,所以大伙儿都叫我‘村长’。”他介绍,许继社区是省级文明社区,辖区面积0.84平方公里,住着2975户、75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00多人。
“社区里大多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为了打造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我们组建了3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老范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参观社区的两层办公小楼。
一楼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生正在耐心回答一位老奶奶的问题,让居民更好地享受到“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二楼多功能文体活动室里,党之声合唱团正在排练,十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吹拉弹唱,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悠扬动听;隔壁摆了七八张桌子,麻将、扑克、跳棋,老人们玩得全神贯注;还有便民服务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服务中心等。
“志愿者服务队里年纪最大的要数‘老妈妈服务队’,平均年龄70多岁。”老范推开了“袁雪云工作室”大门,87岁的袁奶奶正在缝补一件迷彩服。她精神矍铄,说着话儿,不耽误手中穿针走线,“这是五一路消防支队那些孩子们的衣服。都是些小年轻,衣服破了就用胶布一粘,裤子长了就用铁丝卷上去,看着让人老心疼了。他们负责社区的安全,我们就负责给他们缝缝补补。”在今年年初疫情严重的时候,老妈妈们还负责社区的一个卡点,她们往那儿一站,谁都得老实听话。谈起那时候的情景,老范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说话间,已是下午4点多钟,放学的孩子们陆续来到儿童服务中心,在社工的陪伴下,开始写作业。“孩子们放学早,爸妈还没下班,就先来社区写作业,家长们也放心。”老范又一阵风似的忙着招呼低年级的孩子喝水、上厕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小康,在这里,正逐渐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