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宁
7月1日,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跨境电商仓储基地”里,多名“店小二”对着电脑、拿着手机,通过裴寨村电商扶贫平台销售酸辣粉等特色农产品。
“开网店的贫困户,基本收入加上业绩分红,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很轻松。”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说,村里的老太太都会在网上“淘金”,增加收入。
太行山脚下的裴寨村,曾是一个远近有名的贫困村,由于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村民要靠天吃饭。裴春亮年幼时家庭贫困,靠着党组织和村民的接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来,依靠党的好政策外出经商致富后,裴春亮就开始默默资助村里的困难学生和贫困家庭。
裴春亮有本账,村里人谁家看病、谁家娶妻,他都一一记下。“都21世纪了,他们的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家里但凡有点事就能掏空一辈子的积蓄。”裴春亮说,看到乡亲们过着穷日子,他就算帮忙贴补,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
2005年,裴春亮决定回村。当时,村集体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张桌,大多数村民住着土坯房,家里穷娶不上媳妇的至少有17人。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裴春亮组织人员打深水井、修引水渠,并捐资3000万元帮村民建起小洋楼。
当村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后,裴春亮算起了经济账:除了种地卖粮、卖红薯,村民们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怎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富起来?
裴春亮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建钢架温室大棚、玻璃日光温室,成立蔬菜花卉种植等专业合作社,先行先试。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上百名村民开始种植蔬菜、鲜花和食用菌等高效农作物,每亩土地的年收益从五六百元提高到上万元。
“要‘给水’,更要‘挖泉’。”裴春亮把村头几十米深的荒沟填平,整成建设用地,建成可供2000人就业的服装产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了“上班族”。
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租金、企业岗位工资……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多元化。裴春亮在账本上记下一笔笔“收入账”后,又开始琢磨新的致富“金点子”。
裴寨村地理位置不佳,不少农产品不好卖,也卖不上价,怎么办?2016年,乘着国家发展跨境电商的东风,裴春亮建起了裴寨村跨境电商体验店,把村民家的山货卖出去,把国外的“尖货”买进来。当年年底,裴寨村就举办了“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推出第一款电商产品——裴寨村原生态传统纯手工红薯粉条。
拿着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红薯粉条当“敲门砖”,村民搭上了跨境电商的“高速列车”。“去年,俺们跟韩国客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把太行山的红薯卖到了韩国。”负责裴寨村电商扶贫事务的莫小雷说,从卖红薯到卖红薯粉条、酸辣粉,一亩地产出的红薯少说也能多挣6000元。
在裴春亮的带领下,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他们对村里的大事小事也越来越关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村民自发捐款3万多元,还有6名村民在防控卡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而裴春亮在1月29日就已经向新乡市红十字会捐赠了500万元。
“村里的形势比预料的要好。”裴春亮算了一笔账,服装产业园已有3家企业入驻,电商扶贫平台销售情况也不错,再加上村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高涨,今年村民挣到手的钱一定会只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