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看小康⑤丨崖底村必然有未来

2020年07月28日09:46

来源:大河网

  崖底村已经完成的矿山生态修复康梓涵摄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宋朝 刘景华 实习生 康梓涵

  没人引领,谁也找不到崖底村。

  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崖底村当下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空心圆点了,下后崖、上岭、东村、西村、庙上、马疙瘩共6个自然村的245户、1000多口人早已搬到了70公里外的张湾乡苍龙湾社区崖底新村。

  两山夹着的黄河在崖底掉头向南,站在山上,左眼看到的是山西平陆县,右眼看到的是河南渑池县。王家后乡党委副书记朱海东说:“敢在崖底打个喷嚏,兴许对面就有人问你是不是感冒了;如果真想面对面拉拉家常,弄不好要从正晌午走到日偏西。”

  入伏没有几天,高温高湿下,野草已经疯狂地侵占了原本行人的蚰蜒小径,零星分布在半山上的民居“铁将军把门”:现在崖底村,没有一个人,连一条狗都没有。

  3.1平方公里的村域内有一座庙,庙里有各路神仙。“除了农历初一、十五偶尔有人进庙里看看外,其余时间没有香火。”56岁的崖底村原党支部书记张银芳说。

  崖底村原属陕县东北部的柴洼乡,柴洼乡合并到王家后乡后,王家后乡便有了124平方公里的地盘,有4个澳门那么大。

  “地广人稀。现在王家后乡的户籍人口18000人,真正生活在这里估摸着只有5000人吧,除了乡政府所在地还有点人气,其他地方冷清得很。”朱海东说。

  但车多:到处是后八轮和哈弗四驱乘用车。

  陕州区自然资源局一位干部介绍说,2005年,河南省整合煤矿和铝矾土资源,整合前整个王家后乡到处是采铝石的矿坑,加上煤矿铁矿,耕地、林地千疮百孔,整合后,矿山资源归属给了三家矿业公司,进入了有序开采阶段,生态修复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不计探矿面积,现在的王家后乡辖区内矿山开采面积就有40平方公里;崖底村整个矿山开采划给了三门峡锦江矿业有限公司。

  “我们崖底村是在2009年启动整体搬迁的,到2013年7月全部迁走,用了5年时间。”张银芳说,尽管迁到了70公里外的张湾乡辖区,依旧离黄河很近,只是崖底村变成了崖底新村,还归王家后乡管辖。

  崖底村的人迁走了,2300亩耕地是无法迁走的。

  60岁的张点军家是崖底村最靠近黄河的一户,出门一低头,脚下几十米便是拐弯向南的黄河;民宅、耕地、地面附属物、林地、荒坡、喂牲口的窑洞、猪圈等,搬迁时企业都做了赔付,置换下新居后,每家多则余下几十万元现金,少的也余下几万块钱。

  “搬走了、赔过了,但多数村民还萦记着自家的地。”张银芳说。

  “除了300亩耕地没有动,崖底村其余的2000亩耕地都动过了。”一家矿业公司的现场负责人叫王英春,54岁,就是王家后乡本地人,负责崖底村域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生态修复。

  王家后乡境内主要开采铝矾土。

  “原来都是明采,露天大揭顶,现在是地采和明采相结合,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减少环境污染,张点军家门前属于黄河湿地范围,矿区10平方公里的黄河湿地,公司连一锨土、一块石头都没动!”王英春说。

  崖底村动过的2000亩耕地,也正在逐年被复垦送回。

  2014年,该矿业公司修复了300亩耕地交给了村里;2016年修复了700亩,2019年修复了600多亩。2020年是河南省露天矿综合整治三年计划收官之年,也是绿色矿山创建达标年,年底前崖底村的耕地不但能全数回来,还有可能增加耕地1000多亩。

  矿业公司动土的时候,珍贵的“熟土”是被单独存放的,开采过的矿山平整后,上面再覆盖上一米左右厚的熟土,新的耕地形成了;和历史上不同的是,新地块面积明显增大,原来100亩就有一百多块,现在一块地就有100多亩。

  “崖底村的黄河河面现在大致上是海拔250米,为了确保修复的耕地旱涝保收,2019年我们给村里打了一眼600米的深井,井底比黄河河面至少低200米,每小时出水30立方米,灌溉条件比过去更好了!”王英春说。

  新造耕地比原耕地质量高了,这些耕地没有返给远离故土的一家一户,整体还在村集体手中。张银芳说:我们在这些地上育了小树苗,栽了一部分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也建了黄河观景台以及人行步道,生态修复后的崖底村比原来的崖底并不差。

  朱海东说,上游的黄河生态廊道已经建好了,这边也要开工;原来的崖底村事实上就是缺一条沿黄路,这条生态廊道一旦建成,崖底村这个两省三县交界的黄河拐弯地,无疑会成为一个新的景点。

  崖底村废弃的民宅、空置的窑洞当下还没有进行升级改造,但村里已经开始着手登记、造册、保护了,也许不久的将来,崖底人可能卷土重来。

  张银芳说:崖底村肯定有未来!

  (“崖”旧时又读ai,现在当地人还传承着这种读法,“崖底”读“ai底”。)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