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2020年07月31日07:54

来源:河南日报

  □英子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的北汉江保卫战中,志愿军38军和50军两军指战员依托临时构筑的简陋工事,在严寒季节,用机步枪、手榴弹、铁锹、十字镐、石块与敌人殊死搏斗,以重大牺牲,抗击敌人的逐点进攻,保证了志愿军主力部队的休整、集结和物资弹药补充以及我军后续兵团的开进,为准备实施战略反击争取了时间。38军在此战役中自身伤亡惨重,战斗员所剩不到5000人,许多班排在坚守中与阵地同归于尽,急需兵员补充。王凯,志愿军38军政治部保卫部一科科长,接受任务,带领38军独立团从原沈阳军区兵站开赴北汉江前线。

  这个团里的1000多名战士清一色都是河南兵。原沈阳军区配给王凯4张朝鲜地图,4个翻译,38军留守处配给王凯4辆马车,每辆马车上装着一个营三天的口粮,还装上油盐猪肉粉条,每个战士再背上10斤米,部队的给养问题就解决了。

  河南独立团在沈阳的乌龙背住了5天。从河南乍到东北,气候变化很大,又赶上1月份,正是最冷的时候,河南兵的军装都比较薄,一场流感袭来,全团战士差不多都患了感冒。营里开会时,只听到一片起起落落的咳嗽声。

  流感持续了一个多礼拜,每天做饭前炊事员向王凯请示做什么饭,王凯总是说:“蒸馒头,做河南胡辣汤,让大家都发发汗!”

  几场热汤喝下来,战士们的病情大有好转。

  河南独立团里的战士休息时爱串老乡,洛阳人找洛阳人,许昌人找许昌人,开封人找开封人,大家凑在一起,叽叽呱呱说着难懂的河南话。作为安徽人的王凯听不大懂,一个洛阳兵就教了王凯几句洛宁话。王凯一学,逗得战士们乱笑。王凯常说:“满耳听到的都是河南话,我也分不清哪是哪的话,反正都听不懂,听不懂,听着都一样!”

  几天后,1951年1月12日,独立团真正的入朝行军开始了。

  为防敌机轰炸,河南独立团晚上行军,白天休息。

  王凯事先已充分研究了朝鲜地图,定下这一段路程每天走多少,分几天走完,哪个营大概在哪个地方的小村子里住下,都要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行军时王凯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手里拿着地图引导方向。走一个多小时就休息一会儿,估计快走到有村庄的地方时,就让一营插入小路去寻找那个地图上标出来的小村子住下。

  再走几里路,估计快到下一个小村时,就让二营插入小路去村子里住下,三营跟着团部走,一般是清晨两三点钟住下做饭,吃过饭后在村里睡觉。第二天黄昏时各营到事先定下的会合地点集合起来再往前走。

  凭着地图走了十几天,没有迷路,也没有一人掉队受伤。4辆马车每到一处兵站及时补充粮食给养,路过村庄时请村长给买些猪肉粉条和白菜萝卜。

  半个月后的一个早晨,王凯又像以往那样先安顿了一营和二营,带着三营走向当天要宿营的小村子,那时天还没大亮,没想到敌机早早地来了。三营的人马正走在村外的开阔地,马上返回山沟里已来不及,王凯只得命令全营人就地卧倒。

  500多人趴在村边的空地上,目标仍然很大。4架一组的飞机轮番轰炸了半个小时,子弹打在雪地上,冰雪溅起,乒乒乓乓打在人的脸上身上,很疼很锋利。战士们不敢抬头,只觉得子弹在身前身后跳得像炒豆一般。

  飞机扫射半个小时后大概也没有发现什么,就掉转头飞走了。

  王凯爬起来时想,这下可完了,不知道要死伤多少战士。谁知一清点人数,一个也没死,一个也没伤,连骡马都好好的。

  “进村,吃饭睡觉!”王凯别提多高兴了。

  20多天后,王凯带着河南独立团来到了北汉江边的38军的前沿阵地,全团人马一个没丢,一个没伤,一个没少。

  这时北汉江的战事十分吃紧,人手奇缺,有的山头只有一个人把守,各阵地的连长们都盼着新兵。河南独立团人马一到,王凯就按花名册开始点兵分人:一个师分到一个营,一个团分到一个连,一个连只能分到一个排。

  两个小时后,独立团的新兵分配停当,老乡往往被分配到两个部队里,只能泪眼相望远远地用家乡话胡乱喊了句什么就算告别了。一声令下,经过20余天急行军的河南独立团战士没有休息,直接进入前沿阵地,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夜色里,进入守卫北汉江的激烈战斗中。

  当天夜里,就有激烈的战斗。很多前沿阵地的班长不认识自己的新兵,老战士也不认识新战友,牺牲的独立团战士只能成为无名战士。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凯逢人就打听他带来的河南独立团的下落,然而,建制被打散,很少有人知道38军有过这个独立团。这支素质极好的队伍分散在北汉江那个寒冷二月冬夜的战火中,为北汉江前线部队取得重大的战绩作出了贡献。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