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阳8月3日电(记者 王文坛)“俺家3亩地流转给石榴公司,每亩地年租金800元,今年,俺又承包了38亩石榴园管理,每亩600元管理费,石榴成熟后有奖励。光这几项俺今年能收入4万元。”在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的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软籽石榴基地里,70多岁的承包户乔玉良望着挂满枝头的石榴,喜上眉梢。
淅川县软子大石榴,皮薄籽大汁水多,口感好。王文坛 摄
前几年,乔玉良因患癌症致贫,一度窘迫到住进“炕烟棚”里。2015年起,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乔玉良家庭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顺利实现脱贫。
“群众开始种石榴的时候顾虑重重,担心政府把企业扶持起来了,农民得不到收益。后来在政府引导下,村里与企业商定按照1:4:5的利益分配机制,即企业净利润的10%拿出来给村集体经济作为管护服务协调费,40%归企业所有,50%归农民所有。”河南省委组织部派驻武店村第一书记刘峰说。
金银花种植基地。王文坛 摄
脱贫后的乔玉良一家干劲十足,2019年,她家又通过反租倒包,承包了38亩石榴地自己管护。一年下来,租金、管护费再加上优质果分红,赚了3万多元。如今,她家盖起了两层新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乔玉良一家的脱贫故事,只是河南省淅川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县,坚持“生态至上、绿色发展”的理念,把水质保护作为首位要求,确保首都和受水区人民喝上纯净甘甜的丹江水。但如何开对“药方子”,拔掉淅川“穷根子”,把生态压力变为转型发展动力呢?经过调研,淅川县确立了“短中长”三线结合的发展思路。其中,发展林果业就是中期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挖掘绿色潜能,积极探索水清民富的“绿色”脱贫路径,以期打造脱贫“恒业”。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王文坛 摄
淅川县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杏李、软籽石榴等经济林果,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目前,全县林果面积达30多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达到50%左右,其中16万亩已经挂果,即将进入盛果期,受益户年均可增收4000元以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三权分置”“保底分红”等带贫模式,激发经营主体和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
目前,该县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发展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软籽石榴产业基地1.8万亩,总面积达到5万多亩。
2019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3.89%降至0.9%,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