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贫摘帽的“羊指导”

2020年08月07日08:19

来源:北青网

  2019年的一天,在川、青、藏三省结合部,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大山上,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肉羊产业服务团首席专家、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吴永胜看着刻有“缺氧不缺扶贫,缺氧不缺意志”的石碑,一边吸着氧,一边下定决心,“加入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就是要坚持,贫困老乡每变化一点,离胜利就更近一些。”

  初遇困难:养殖户观念难改变

  从事扶贫十多年,吴永胜跑得最多的就是凉山州。凉山州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硬骨头”,对于吴永胜来说,这里扶贫工作的挑战不仅在于环境的艰苦,还在于如何改变贫困户固有的观念,让先进的技术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2018年3月,四川省启动实施“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吴永胜带领团队成员开始了在凉山州的扶贫工作。凉山州有着多年的肉羊养殖历史,然而,缺乏养殖技术,让肉羊难以成为当地的致富产业。

  “我们去了之后发现,当地的养殖户很难接受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方式。第一次到一家养殖户的羊场里对养殖方式、技术进行指导后,第二次去,发现还是没有改变。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吴永胜告诉笔者,“此外,当地普遍存在‘五畜混养、人畜混居’,没有标准化的养殖场,这种养殖环境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可喜变化:从不接受到主动邀请

  通过不停地走村串户,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讲解,吴永胜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今年5月,吴永胜再次走进凉山州,他发现每一场培训会到场的养殖户越来越多,曾经走访过的养殖户还主动邀请专家团再次走访。“原本准备充足的技术册,到了行程后期还不够发了。”看到这样的变化,吴永胜非常高兴。

  5月16日,吴永胜带领专家团在普格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培训会刚结束,一名养殖户就找到了吴永胜,“老师你好!还记得我吗?上次你来普格的时候去过我家羊场!”吴永胜想起,这个养殖户叫熊兴龙,去年曾经去过他家的羊场进行技术指导。

  吴永胜还记得,当时,熊兴龙家的羊因为近亲繁殖,导致肉羊品质退化,他向熊兴龙介绍了肉羊良种良繁技术。“我还记得你,上次说的良种良繁技术用得怎么样了?”吴永胜问道。“我听了你的话,还去金堂县买了黑山羊种公羊回来配种,现在我家羊品质非常不错!”熊兴龙说。

  原来,这一次熊兴龙找到吴永胜,就是想请去年的老师再次去羊场,向老师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请老师再指导一下羊场工作。

  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吴永胜欣然前往,对熊兴龙的羊场在环境控制、良种良繁、饲料配制、精细化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一对一指导。

  整个过程中,熊兴龙的手里一直紧紧握着培训会上发的技术册,“你怎么一直拿着这本册子?”吴永胜问。“我怕放在一边被别人给捡走了。”从对知识的排斥到渴求,熊兴龙的回答让吴永胜看到了凉山州的变化,更让他看到了凉山州脱贫致富的前景。

  破解难题:因地制宜推广技术

  这些年来,吴永胜带领团队在凉山州、甘孜州等地推广了多项养殖技术。

  针对养殖户管理粗放,多数养殖户饲草储备不足、饲草料配方不合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吴永胜带领专家团队推广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牧草新品种燕麦的种植与利用,在养殖场积极推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现在,在布拖县,凉山半细毛羊原种场草场和部分示范基地已经推广了燕麦的种植。

  针对养殖经验老套、技术落后、疫病防控风险高等问题,吴永胜带领团队大力推广疫病快速检测技术和肉羊环境控制及羊粪综合利用技术。

  针对养殖户文化素质低、缺乏健康养殖及环保意识导致养殖环境差、缺乏粪污处理设施、羊粪没有合理利用等问题,团队推广环境控制技术,促进绿色发展。

  贫困户如何拥有持续“造血”功能?贫困县脱贫攻坚如何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这是吴永胜在扶贫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贫困县要摘帽子,科技‘造血’不能少。”吴永胜说,他将继续带领团队,组织更多专家人才深入这片土地,培养更多带不走的本土人才。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