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白寺

2020年08月14日08:00

来源:河南日报

绘图/王伟宾

武举府

杨维忠古宅

  □李玉芝

  浚县白寺乡白寺村古老、神秘,存有110余座明清古宅、100多间大小寺庙及秦始皇无字碑,有过那么多的曾经,藏着那么多的故事!

  盛夏近午,阳光泼金泄银,蒸腾起地面的水汽和尘埃,炫人眼目。白寺村西坐火龙岗,北依白寺山,远远望去,村落依山错落分布,西高东低,呈不规则长方形。村子有东西向主街一条,西南向斜街一条,多条胡同分布其中。那些褪色斑驳、成群连片的古屋,经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完好,时光在这里似乎只是打了个盹儿,睁开眼,往昔岁月的影子还在:古槐老树,石桌青墙,桌上有茶,树下有风,老宅炊烟袅袅,倚门而坐的老人在慢悠悠地择着从地里刚刚摘回来的青菜。

  老树映古宅

  走在白寺村古朴幽静的窄窄胡同里,青石、灰瓦、老屋,沧桑的厚重感随热气扑面而来。

  据村委会小刘介绍:白寺村历史久远,原名为白祀,因秦始皇东巡路经黎阳祭祀西岳,白寺山得名白祀山,位于山上的村子遂得名白祀村;唐开元年间,村内建隆兴寺,后改称白寺,白祀村也随之改为白寺村。白寺村村民秉承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多以种田为生。大约从明朝末期起,村里面的建筑慢慢多了起来,人口渐增,市井鼎沸,形成一个庞大的村落,至今村域面积依然有3.5平方公里,姓氏多达48个,是鹤壁市最大的行政村。村里现存明代古宅11座,清代古宅有110多座,民国时期的宅子20余座。最早的一处古民居,据说是建于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而最著名的古民居就是武举府了,三进院的硬山式建筑,屋顶有五脊六兽,相传,老宅原来的主人是明末清初一位十分有名望的武举人,老宅曾经“文官落轿,武官下马”。

  白寺村的老屋,屋高房浅,院墙多用不规则石块随意垒砌,大门低矮。进入院内,是与低矮院落不太协调的两层高屋。屋子墙体多为白寺山青石,采用“寸三道”的石刻工艺,石块之间以石灰黏合的白线勾缝,青石白线,工艺严谨。院墙石块随意不规则,墙体青石规整庄重,两者一乱一正,一谐一庄,和谐自然,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有些民居墙后有一排排整齐固定于墙内的拴马桩,似乎看到了老宅往昔车马盈门的繁华盛况。

  古民居有的还可以从门额的题字上看到修建的年月,有的已经被岁月风化,模糊不清。门楣多为精雕细刻,镂空的长方形花窗上头装饰精美的造型兽,兽形栩栩如生。屋内面积不大,高而窄。有木制楼梯通往二层,木质楼梯吱吱呀呀,一扇扇精美青窗被古老的槐树掩映着,它们可是在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门额散墨香

  古民居最吸引眼球的,是老屋门头石上的门额题字:耕读传家(清代)、耕读勤俭(乾隆十四年)、作善降祥(同治十五年)、桂兰联芳(清代中期)、种德锄经(晚清)、备至嘉祥(民国14年)、关雎起化(民国)……

  看着这些门额题字,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一个个鲜活的家族。那时,家族的初建者指挥石匠,把家训雕刻在门额上,屋成时,召集家中子孙于院内,教导子孙将题字奉为圭臬,传承家风。这些嵌在高屋门头的门额,历经几代人的呵护与打磨,积淀在岁月中,匾额也成了古董,沉静温润。一个个家族重视、传承着传统文化,让子孙们无论离家多远、多久,始终有一根精神脐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流淌在不远处的淇河,被称为“诗经之河”,岁月漫长,它轻轻流淌过这片土地,浸润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在古民居的匾额上,可以清晰看到《诗经》的痕迹:种德锄经、关雎起化等,为白寺村平添了一份诗词雅韵。

  闲门掩石巷

  古民居砌墙的青石历经数百年,依然坚固规整,有些墙上还依稀可见色彩斑斓的石头——花斑石。据村民讲,这些石头多来自被当地百姓称为卧牛山的白寺山,山中的花斑石,质地细腻坚韧,色彩绚丽多变,为石中珍品,据说明代曾将其进贡北京,修建宫殿。由于连年开采,卧牛山的“牛头”被人为削去,形成了现在两山加一洼的塘口地形。

  距离白寺村不远的屯子镇象山之上,原有一处摩崖,详细记录了明代天启年间,工部官员奉旨到浚县的天地玄黄白五座塘口,开采花斑石用以修建明皇宫一事。其中的白塘,指的就是白祀塘口,如今被称作白寺花斑石开采遗址,它是一条东西向长六七百米、宽约百米的石头沟壑,其岩壁五彩斑斓,当地人称呼遗址为“千层山、万层石”。

  靠山吃山,花斑石的存在,也是白寺村采石业至今兴旺、石刻精美的源头。村内现存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狮上,留有白寺村石匠靳守才的名字。白寺村委千辛万苦找回来一对雌雄石狮,原来立在奶奶庙前,雄狮脚踏圆球,气势恢宏,睥睨人间;雌狮爪附小狮,温柔庄重,万般慈爱,雕刻工艺之精美可见一斑。

  道曲白云长

  人间烟火事,最抚凡人心。白寺村的寺庙,堪称我国乡村信仰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走在白寺村里,十字街口、民居墙角,随处可见间间小庙,白寺村寺庙之多,让人惊叹!从前一个村庄居然有大大小小70多间庙宇,现在仍有10多座。除了建于唐代的隆兴寺规模较大之外,其余大多民间小庙,所敬神灵来自三界八荒,上至佛祖、玉皇大帝等各路大神,下至土地奶奶、狐仙等各色神仙精怪,还有吕洞宾、关羽等等,几乎无所不包,真可谓人间万般事,随处皆可求!

  几百年来,寺庙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村民的生活中,白寺村几乎所有的节日庆典及文化活动,都和这些寺庙息息相关。一直保留至今的有:春节除夕夜,全村村民到村内寺庙祭拜一遍,祈福纳祥;大年初一,文艺表演结束后朝拜各寺庙;初九社火巡演,巡演前要到各个寺庙参神;农历正月十三晚上敬火神,村民散放路灯祈福纳祥;农历正月十六社火会,上浚县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农历二月初五,在白寺塘口举行大戏庙会,祭拜吕祖、龙王、魁星、菩萨、蟒精等神灵,家家赶庙会;农历三月十五隆兴寺院会,唱大戏五日,祈福菩萨保佑阖家平安;农历十月二十五庙会,唱戏三天。

  当初那些寂寂无闻的兴建者、传道者,早已被时光湮没,但这些小庙和诸多神灵的传说,融入白寺村的滚滚红尘中,融入了村民生活,成为白寺村社会习俗、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白寺村的民间信仰多样,各种神佛仙鬼精怪,山门林立,颇具当地农耕文化传统特色。正如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徐腾所说:“经典文化讲究的是克制,需要特别地收敛;民间文化实际恰恰是放松的,需要一个很热闹的场面。”白寺村的寺庙是热闹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人生多欲又多苦,诸多不可对人言,这些寺庙就成了心灵的抚慰剂。

  其实,很想在白寺村安安静静住一段时间,在石桌边喝茶,在青石小巷漫步,享受一下慢时光。青墙灰瓦木门开,翠掩古宅客自来。白寺村,我还会再来的!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