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于实处堪证史——读冯至《杜甫传》

2020年08月14日08:02

来源:河南日报

  □潘玉毅

  说到唐诗,杜甫是绕不开的一位诗人。他被后世尊为“诗圣”,在人们的印象里,与李白被尊称的“诗仙”相比,“诗圣”似乎更接地气一些。事实也正是如此,与李白的诗比起来,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更加写实。他直书现实,对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进行了详尽描述,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现实,因此后来的人们也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所谓“诗史”,从狭义上理解,是指那些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从广义上理解,则是泛指所有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在过去的数千年间,刻画社会现实的诗歌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但最后被称为“诗史”的只有杜甫的作品。

  《杜甫传》是诗人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完成的一部著作,在这部书里,冯至先生用《家世与出身》《童年》《吴越与齐赵的漫游》《与李白的会和》《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陇右的边警与艰难的山川》《成都草堂》《再度流亡》《幕府生活》《夔府孤城》《悲剧的结局》十三个章节,按照时间线条,从杜甫的家族渊源、童年时光讲到两次漫游、与李白相逢,再讲到他长安求职的经历,对杜甫的生平进行了完整的叙述。而作者于“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遭遇和见闻刻画得尤其细致,因为正是在这段人生经历期间创作的诗,奠定了杜甫“诗圣”和杜诗“诗史”的地位。至于故事铺排和人物塑造,冯至先生则以诗证史,增加了这本传记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比如他写759年初冬十月杜甫从秦州赴同谷,又于十二月起程入蜀两段路程,点明“十分艰苦”之后,以杜甫沿途写下的二十四首纪行诗为例证,让我们相信他所言非虚:“磎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青阳峡》)、“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泥功山》)、“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龙门阁》)……字字句句,触目惊心,夹叙夹议间,历史画面如临纸上。

  当然,在叙述过程中,冯至先生并不是一味地援引史料,他同时也对杜甫的诗歌作出了中肯的评价,比如在《陇右的边警与艰难的山川》最后,他写道:“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这年他四十八岁。”类似的笔墨在书中其他地方也随处可见。

  总体而言,作者以流畅的笔墨、深邃的思索,分析了杜甫诗歌前后的不同,并对其性格和诗风的转变进行了深入挖掘,使读者读来不觉突兀。套用严复在《天演论》里形容翻译的话说,冯至先生的《杜甫传》做到了信、达、雅。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