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
在“制止餐饮浪费”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是最言行不一的,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讲道理时决没有人会承认:“浪费有理”。
查一查,“光盘行动”是2013年十大新闻热词之一,据称还是最知名公益品牌之一。但这个词儿闪闪光耀了多年,时至今日餐饮浪费却又成热点。“知易行难”,在“制止餐饮浪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应该找准“船到底弯在哪儿”。
博弈论里边有个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其提出者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举的例子很著名:两名嫌犯被关在不同的囚室里,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通俗地解释:俩嫌犯都不招认,自身损失很小;但由于信息不透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比着揭发对方。然后俩人都被判重刑。这种困境也是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所谓“非合作博弈均衡”(又称“纳什均衡”)。经济学圣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句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但“纳什均衡”则揭示了个人“理性选择”的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这多么像我们现实里的请客吃饭。在这件事上,每个人都知道节约粮食和节约金钱的好处;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么人人都会得好处。但现实却是,在长期“请客文化”的熏陶下,食客觉得请客不把菜点到琳琅满目,是很没面子的,其他人很可能会这样做,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收获负面的印象和评价,从而受到人际损失。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攀比,结果在收益很小(面上有光)的情况下、损失很大。每个人都知道最好的选择,但每个人都陷在困局里出不来。与博弈论中“囚徒困境”不同的是,后者只损害自身,而餐饮浪费损害的还有公共资源、国家粮食安全。
“囚徒”的困局根源于信息的不透明,谁也不能信任对方。在制止餐饮浪费上,让信息透明的方式其实就是实施明确的制度性规定,让各自的“最优选择”可预见,就是说,人人都愿意、也必须选择节约模式。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很多对个人消费选择权比较宽松的国家,对付餐饮浪费却是毫不客气:
丹麦,近年强力推行《停止浪费食物条例》,要求餐厅减少食物分量,既环保又省钱;
韩国,京畿道金浦市政府从2011年开始推出“半碗饭”项目,市政府制作1万个比普通饭碗少盛45克至160克米饭的“京畿道半形碗”,免费送给餐厅要求使用;
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举报,处罚机构人员会立即赶到予以罚款,政府和企业请客吃饭报销手续极其复杂……
只要人有虚荣心,餐饮上的“囚徒困境”就普遍存在。对咱们这个食客超级爱面子、餐饮浪费傲视全球的人口大国而言,是时候出台强制性餐饮节俭措施了。
比方说,能不能实行举报制?对举报属实者有奖。能不能像执行“八项规定”那样,组织对饭店明察暗访,发现浪费现象对食客和饭店均予处罚?能不能对落实节约的饭店予以补偿性奖励?能不能像如今不少地方涌现的“红白理事会”那样,规定婚丧嫁娶宴席的规格?能不能推行诸如“N-1”(点菜数是吃饭人数减1)、卖“小份菜”“半份菜”这样好办法?能不能推行标准化的小饭碗、小菜盘?相应的,能不能把可操作的各种措施,通过人大立法确立为法律......
好消息是,日前央视新闻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成立专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工作。一旦这些节约措施成为硬性规定并得到落实,就会给所有处于“囚徒困境”里的食客一条出路,大家都松一口气,原来不攀比、不奢侈是可以这样的益处多多、轻松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