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丨新桃花源记

2020年08月16日08:11

来源:河南日报

  □陈慧

  桃花庄,一个何其美丽的名字,这是大年沟的曾用名,也是大年沟的现如今。

  三面环山,入村路仅一条。越往里,越有步入世外桃源之感。仰头,左顾,右盼,眼能瞅见的,全是桃树。蓝天,白云,青山,置身于其中,满心欢喜。

  1000多年以来,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引无数人心向往之。寻一处“桃花源”,沾一身桃花香,品一口桃香甜,乃人生之美事也。

  在伏牛山东麓的皱褶里,鲁山县熊背乡大年沟村,正高擎脱贫攻坚大旗,书写一部新桃花源记。

  大山的馈赠

  2020年6月20日上午,在大年沟首届血桃采摘节开幕仪式上,如潮的人群塞满了进村路,上千辆车把这里堵得水泄不通,村干部不得不充当“交警”疏导交通。

  当王长海在台上代表村“两委”班子致辞时,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儿时在山上摘桃的情景。那时的他怎会想到,这种不起眼的野桃子竟成了改变全村命运的金桃子?

  也是这个时节,血桃像红灯笼似的挂在大年沟的沟沟坎坎。

  农家的孩子下学后,牵牛结伴便上山了。牛儿们扎堆儿吃草,孩子们嬉笑打闹。渴了,便寻上一株桃树,摘几个血桃,扯着袖子用力把毛毛胡乱一擦便塞进嘴里,那个香甜的味道,一直深藏于王长海的记忆深处,直到他回村带领群众发展血桃产业之前。

  在村民眼中,王长海能折腾、敢折腾、会折腾。1982年初中毕业,18岁的他便跟着姑父卖丝绸、丝绵,成为全村第一个出外淘金的人。

  鲁山县是全省乃至全国典型的柞蚕主产区,丝绸文化悠久,鲁山绸远销国外。为发展丝绸业,鲁山建有国营缫丝厂和丝绸厂,设蚕业局专司帮扶蚕农养蚕。

  瞄准商机,在外面跑生意的王长海果断回村。他制种,村民养蚕,家家户户分有蚕坡,像现在90%的农户种血桃一样,当时90%的农户都喂蚕。王长海承包的制种基地还是县里的蚕种试验基地,县里主要领导常来调研,大年沟的养蚕事业风靡一时。

  不料,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丝绸出口受阻,柞蚕产业走下坡路,村民也慢慢失去了赚钱的活计,逐渐陷入贫困。

  王长海又踏上了出村那条路,也很快闯出了名堂。盖了新房,买了小车,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而大年沟的村民,依然在苦熬。2014年,大年沟正式被纳入贫困村行列,为熊背乡9个贫困村之一。216户村民,近一半是贫困户。

  全村总面积4.66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6200亩,耕地面积384亩。800多口人,人均四分地,只能望天收,想刨出金子是做梦。

  出去打工呢?大山阻隔,信息闭塞,偶尔打个零工维持生活还行,指望发家致富不可能。

  逢年过节,王长海回到村里,小汽车前总是围着不少村民,那一双双羡慕的眼睛深深刺痛了他。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正富。2010年春节,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决定留在家乡发展。年后,他便加入村委会,2014年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

  和他搭班子的村主任闫文杰比他小6岁,小时候就是放牛的好伙伴。他也放弃了外面的生意,专心留在村里。

  两位见过世面的“当家人”深知,大年沟想脱贫必须要有支柱产业,像当年养柞蚕一样。

  建工厂,看起来高大上,但没有上下游产业,不切实际;搞养殖,价格波动剧烈,风险太大……

  扎根大山的大年沟还是要靠山吃饭。血桃?王长海灵光乍现。

  对,就是血桃!这些年,在外闯荡的王长海心里一直念着它的味道。

  据记载,大年沟血桃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公元1912-1913年),一个叫王成德的乡绅在山中发现野生毛桃变异植株,因果肉和汁液鲜红如血,人们便称其为血桃。

  这是冥冥之中大山对大年沟的馈赠。100多年来,村里人都觉得血桃好吃,却难登大雅之堂。它个头小,仅拳头大;红中带乌,比不上水蜜桃白里透红那般诱人。

  一些村民在地头种几棵,自己过过嘴瘾;一些村民种个一亩两亩,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一斤卖不上一块钱。到了2015年,全村种血桃的农户只剩四五家。

  发展血桃,能行吗?跟平顶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驻村扶贫工作队一交流,他们也觉得“中”。

  想法抛出来,全村炸开锅。

  质疑的有——“发展产业没意见,但咱们种的又大又红的桃子还愁卖,这野桃子一百多年了也没成气候,个头小品相差,城里人谁会买?”

  担忧的有——“都发展起来了,卖给谁,到时候还不是要砍掉?”

  观望的有——“先看看形势,中了再种不迟。”

  ……

  靠着三寸不烂之舌,王长海他们一家一户地跑,磨破了嘴皮子,受够了冤枉气。

  “咱们的血桃外表是差点,但好吃啊,平顶山自行车队的路过咱村尝了尝,第二年又来寻,5块1斤人家不嫌贵,肯定有市场。”

  “现在脱贫攻坚力度这么大,支持政策多,咱们宣传再跟上,种得越多,来买的也会越多。”

  追着,推着,逼着,不是法子。不挣钱,谁也不干;能挣钱,哭着抢着干。

  第二年,闫文杰在一亩多地上改种的70多棵血桃,卖了1.8万元,震惊了村里人。村民们心服口服。

  2015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中山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熊背乡党委批准成立血桃特色产业党支部,设置血桃产业党小组。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每名党员干部带头种植血桃20亩以上,分包一个贫困户并帮助他们发展血桃。

  政策上,依托产业扶贫到户增收资金,按照每亩400元的补贴标准,引导种植户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技术上,邀请省市林果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剪枝、施肥、掐花、疏果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很快,桃花开满了山坡,果香溢出了大年沟。

  市里的亲人

  站在村南最高峰,鸟瞰大年沟的坡坡岭岭,王长海思绪万千。他曾无数次来过这里,眼见着大年沟一步步破茧成蝶——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不见了,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

  记忆中那些低矮的土坯房、砖瓦房不见了,二层、三层的小洋楼取而代之;

  一落黑便沉寂的村庄不见了,音乐的律动、村民的欢声笑语在大山里久久回荡……

  收回思绪,王长海摘个桃子,一掰两半,尝一口,满嘴飘香。这血红的桃瓤、甜蜜的丰收中,又浸透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有三个时间,对血桃的命运起关键作用——2017年5月,合作社成功注册“大年沟血桃”商标;

  2017年12月,获批当时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018年4月,通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蛰伏在大山深处的血桃,换了“马甲”,有了品牌,有了名气,身价倍增,从每斤1元涨到5元!

  “没有脱贫攻坚,没有血桃,没有他们,就没有大年沟的今天,他们就是大年沟的亲人!”风轻轻地吹,把王长海的心里话捎到了大山的每个角落。

  “他们”是谁?平顶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是也。从来到这里起,他们的喜怒哀乐便跟大年沟紧紧绑在一起。

  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大年沟,不变的,是深藏于心的初心使命。

  山下人潮涌动,热热闹闹,却遍寻不见何绍三的身影,原来他也在山上。

  左手挎个筐,右手忙摘桃,这位驻村第一书记正穿梭在闫三怀家的桃园里。

  闫三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过四十,没娶上媳妇。母亲刘桂芳有轻微的精神病,父亲闫清岐一直瘫痪在床,一家人怪可怜的。在驻村队员和村干部的帮扶下,闫三怀种了20多亩血桃,还享受了4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和小额贷款扶持,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人流来了,血桃却供不上卖,何绍三一边帮着闫三怀联系买家,一边亲自下桃园帮着摘桃。

  对来摘桃的人刘桂芳话不多,但一看到何绍三这些驻村的,她布满“沟壑”的脸上便扬起笑容。这哪像村民眼中那个拒人千里的老婆婆呢?

  不仅是刘桂芳,朴实可爱的大年沟村民给予他们家人般的温暖。驻村队员也逐渐融入大年沟,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

  两年多前,他们刚来时,可是另一番滋味。何绍三还记得,那是2017年11月24日的上午,他带着铺盖,被单位领导开车送到大年沟。起初的新鲜劲儿过去,便是各种不适应。

  第一关是生活关。

  村室满打满算三间房,一个套间供群众办事、日常开会、存放档案材料,何绍三和石磊便窝在那个七八平方米的小房间。那屋内,最显眼的是两张并排靠墙的小床,中间只容一把椅子的位置,放上水壶和水杯,床这头放了个柜子,一个散热片,已经满满当当。

  住得逼仄,吃也讲究不得。在院子东南角,他们用彩钢板搭建个小窝棚,外面造个水池洗菜、洗漱。三个人中午最常吃的是捞面条,还专门在角落里种了一撮十香菜,和着蒜捣捣拌面条,一人一大碗,省事挡饥,吃着也不烦。

  看着他们过得苦,村民们不忍。地里的时令蔬菜、玉米、花生、红薯熟了,总会偷偷送一些,石磊他们也无从拒绝。

  冬天相对好熬一点,夏天没处洗澡可难为了三个大男人。

  咋办?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造个露天浴室。

  买个黑胶桶放在房顶,装个进水管把水抽上去,再接个出水管安个阀门。太阳晒一天,水就热了。墙与墙中间1米多宽,到了晚上,三人便轮流站在这里,匆匆冲个凉。

  第二关是村民关。

  此前,作为帮扶责任人,他们也常来大年沟,但是除了帮扶户,与村民并没有太多交集。而今,白天黑夜地待在这儿,感受一下子深刻起来。

  “我这房子必须得改造”“必须下个月吃到低保”“血桃奖补一亩也不能少”“孩子上学补贴你得给我办”……石磊说,刚开始感觉村民好像带了“气筒”一样,说话一冲一冲的。

  后来习惯了,反倒觉得这样直来直去、不弯弯绕更简单。

  孩子要转团组织关系,找驻村书记;手机不会用了,找驻村书记;需要复印东西,找驻村书记;村里没通公交前,年龄大的村民走亲戚谁送,还找驻村书记……

  “何书记”“石书记”,甚至“90后”的驻村队员马骋,都被村民们称呼为“小马书记”,仿佛只有“书记”能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

  驻村队员们也很乐意:“老百姓有事找着咱了,得想尽办法解决。不能说,不归我管,这得多伤他们的心啊。”

  于大年沟村民,他们事事上心,跑前跑后。但对家人,他们便有心无力、鞭长莫及了。

  一次,何绍三和王长海去市扶贫办,办完事出来,已经到了晚饭时间。他对王长海说不一起吃饭了,想趁这个时间见见女儿。他已经一个多月没见到10岁的女儿了。

  夜幕低垂,何绍三等得又高兴又焦灼。饭后,他们就要启程回大年沟。

  一直等在门口,远远地,就瞧见爱人和女儿的身影。见了面,平常怎么也不愿意跟他视频聊天的女儿直接抱着他哭开了。一边哭,还不忘把路上买的饮料交给何绍三,正是他爱喝的牌子。

  何绍三鼻子一酸,轻轻地拍着女儿。想到女儿爱吃冰激凌,他便去买了两支,父女俩站在街上边吃边聊。

  等王长海吃完饭,他们便连夜返程。从霓虹闪烁的大城市,回到满天繁星的小山村,躺在床上,女儿的哭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时间花在哪儿,收获就在哪儿。2017年、2018年大年沟村相继荣获鲁山县委、县政府颁发的“美丽村庄红旗村”“脱贫攻坚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等荣誉称号;2018年7月,大年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0年3月,大年沟被鲁山县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授予“2017—2019零访村”。

  一天天,一年年,大年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和努力!

  激烈的碰撞

  一辆辆三轮车满载着血桃开下山,一拨拨儿游客流连在山间,采摘节这天,两米宽的生产观光路俨然成了交通“要道”。

  村民闫红权正在路边招呼着客人品尝,旁边三轮车上装满了刚摘的血桃。这两天,一天能卖一两万块钱,家人铆足了劲。“再要30箱?好好,稍等5分钟。”闫红权挂了电话,开着三轮车下山,一溜烟没影了。

  “我们的血桃,多亏了这山上路修得好啊。”说话间,从桃园里钻出来一个老妇人,肩膀上扛着一筐桃,正是闫红权的母亲。“原来都靠肩扛手提弄下山,经常是摘得及运不及,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老人家说的是2017年年底这条生产观光路竣工前的事。不只是这条观光路,大年沟还修了4条3米宽、总计3800米长的生产路,群众运桃再也不作难了。

  现在,大家都为修路拍手叫好,连曾经让王长海最头疼的闫留峰家也改了口。

  当时,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发动下,血桃种植面积直线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运输问题,光靠人力这个笨办法行不通了。

  2017年,大年沟争取到了修路项目。钱到位了,地却成了问题。

  对此,王长海他们也早有心理准备。要是在血桃产业发展前,这根本算不上问题。

  全村虽然耕地少,但坡地面积大。前些年,除了分给各家各户外,余下的荒山也向村民承包。5元、10元、20元一亩,价格贱,目的是不让山荒着。

  但当时是给谁谁不要,村民们嘀咕:净是荆棘荒草,包这有啥使?自己的坡不少还荒着呢。

  后来,闫鲁峰包了15亩左右,承包费每年250元,闫金涛包了100亩左右,承包费每年1400多元。如今,在村民眼里,他们就像“中了彩票”。

  现在大年沟不仅再也没有一块荒地,一亩1000元钱也没人向外租。在村民眼里,血桃金贵,土地金贵。不涉及谁家,都说修路不赖,涉及谁,心里难免有疙瘩。况且,集体穷,也拿不出钱为村民提供补偿,只能靠村干部的两张嘴皮子。

  当时,数闫留峰家闹得最凶。路正好穿过他家的坡。

  早上,工程队的钩机师傅刚上山,王长海的手机就响了:“又不让干了。”原来,是闫留峰的媳妇王圪针挡在钩机前,咋着也不让施工。

  王长海气喘吁吁地跑上山,好一通劝,看她态度有所转变,说:“婶,有啥咱回家说,可不能耽误施工。”

  王圪针勉强跟着下了山,钩机师傅干个一天半天,她又上山阻拦,王长海又跑上来,说劝回去了,还是想不通:“大家伙儿的事,为啥毁我的树!”

  如此几番反复,王长海便趁饭点去了她家。两家挨得不远,到时,一家人正在吃饭。

  “黑子(王长海小名)来了,快坐下吃饭。”虽然有这档子事,王圪针还是热情地招呼着王长海。2015年闫留峰已脱贫,但不想砍树时砸伤了腿住进医院,做手术打钢板,花了不少钱,村里帮着申请低保。发展血桃,家里也享受了奖补,王圪针觉得村干部们一向处事公正,一心为村,对他们都没啥意见。

  “不了,家里正做着呢。”王长海拿出一根烟点着,便开门见山。“婶,咱这路得修啊,不修,这血桃运不下山,烂地里多让人心疼啊。”

  “俺叔的腿不得劲儿,小孩们又不搁家,路修成了,第一个受益的就是咱家。你开着车到地里。坡上掉得有栗子,你一拾搁车上拉着走了,看省劲不省劲。”王圪针家不仅种的有血桃,还有一部分栗子,生产路占的地,正种着栗子树。

  “黑子,俺也不想为难你们。恁叔俺俩年纪大了,就指这点地、这些树,就不能绕着修?”王圪针一直不松口。

  “婶,咱修的路两米宽,你看,咱的树空也不止两米,有的撇四五米宽呢。就是毁着栗子树,树稀了但树枝发了,还不少见东西。而且,路修好了还能再栽上,无非是少见二年收入。”

  你来我往大半天,王圪针终于吐了口:“黑子,你说的都在理,继续修吧,一定看着少毁点树啊。”

  “中,婶,俺叔恁俩放心,包在我身上。”王长海心中大喜,对两口子好一番感谢。

  2018年,血桃成熟时,村民们别提多开心,干劲更足了。这两年,眼见着血桃树一天比一天多,一棵血桃一年收入至少四五百元,带动9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六月,果香阵阵,沁人心脾。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早有办采摘节的打算,没想到这一步果然走对了。来了这么多人,闫文杰直说“蒙了”,中午凑合着吃了碗浆面条了事。

  开车五分钟,走路约摸半小时,采摘节活动安排在毗邻公路的新文化广场。广场处在最南边,活动室在中间,血桃保鲜冷库在最北边,均为一年前修建。

  说起这个新文化广场和冷库,闫文杰是一肚子苦水。为啥建的离村这么远?里面寸土寸金,没地儿。就是这里,也颇费了番周折。

  这块地就在入村路与公路交叉口,也是村组的地,承包给了村民闫留定,每年100多元。后来,他在这一亩多地上种了100多棵桃树。

  赔桃树的钱,闫留定一开始咬定10多万元。闫文杰、王长海找了多次,后来通过亲戚、朋友轮番做工作,降到了5万元。

  5万元村里也拿不出来,咋办?“贵人”来了!和大年沟结成“百企帮百村”帮扶对子的中原银行平顶山分行来到了村里,村干部们请他们支招。

  没想到,后来,银行直接拿出4万元、职工捐款1万元,帮助大年沟解了燃眉之急。2019年,冷库对外租赁收益3.2万元。

  占谁的“地皮”,就动了谁家的“奶酪”,村民们多少有抵触。去年村里为血桃灌溉打井时,相中的四五家地块都协调无果,闫文杰主动把设计师拉到自己地里勘测。“一看中,那就搁我地里吧,村里也不用出一分钱!”

  他说:“咱是共产党员,自己吃点亏怕啥哩!”

  大山的未来

  2017年,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引爆荧屏。那几天,闫文杰经常会做一个梦。他梦见,大年沟也像剧中折颜上神的十里桃林一样,成为“四海八荒”的向往之地,不仅一桃难求,大年沟也酿出自己的桃花醉,生产出桃醋、桃汁、桃花酥、桃花茶……

  采摘节的火爆让闫文杰意识到,这个梦想也许并不遥远。

  这两天,他的电话就没停过。前一晚充得满满的电,不到中午就闪起了警报,机身摸着都烫手。其实早在一个月前,买桃的电话就接连不断,有的怕买不到,直接下了订金。

  血桃还是那个血桃,血桃已不是那个血桃。十指握拳力千斤。在血桃产业发展中,大年沟实行管理、价格、品牌、包装、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合作社就是村民的主心骨,目的就是抱团发展,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目前,全村216户村民193户种血桃,种植面积发展到3800亩,还辐射带动全乡其他12个村种植血桃6000余亩,成为鲁山县的一大特色产业。

  合作社就像一艘大船,借力脱贫攻坚政策、人力、资金等各项倾心扶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锚定航向,载着全村人乘风破浪。

  2015年,一个“90后”大学生搭上了这艘希望之船,为大年沟注入新生力量。他就是闫蒙蒙,闫金涛的儿子,全村面积最大的血桃种植户,五年前被“骗”回了村。

  虽说是大山的孩子,但回大年沟前,闫蒙蒙没有干过农活。父亲早年在平顶山市开饭店,后来在一个水泥厂担任高管。他从求学到去水泥厂上班,从没当“泥腿子”的打算,家里还在大连为他准备了婚房。

  一段时间后,他厌倦了这个纯粹“熬年龄”的工作。这时,闫金涛给他打来电话:“听说现在村里扶贫,重点发展血桃,5块钱一斤。咱不是承包的有地,你要不回来看看能干不?”

  闫蒙蒙回村时,看到的是,这近百亩地都已种上血桃苗。原来父亲早就打定主意跟着村里的步伐走。但是,因为直到2020年才会退休,这五年来,上百亩地只能靠闫蒙蒙一人打理。

  怎一个难字了得!从小在城市生活,闫蒙蒙对农活一窍不通,一开始连锄地都不会,更别提种地、疏花等一些技术活了。从零开始的挫败感,孤军奋战的无力感,一人住在地里简易房的恐惧感,差点击垮了他。一次,在背着打药桶打完七八十桶农药后,他倒在地里差点哭起来。

  村里人也说:“蒙蒙过两年准得窜。”谁也想不到,小伙子竟然挺下来了。

  在连续投入三年之后,2018年终于迎来收获期,血桃一下子卖了8万元。此后,随着果树逐渐进入盛果期,收入年年翻番。

  年轻人的加入,为大年沟带来了新气象。

  走进他山下的根据地,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传来,珍珠鸡、乌黑鸡正在果园里欢快地奔跑,两只孔雀得意地比赛开屏,笼子里小兔子们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左顾右盼……一股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村民们一开始纳闷,正经的果园,养这些不是瞎胡整?后来,采摘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这乐此不疲,他们才明白,原来闫蒙蒙是为了吸引人气,果园里的鸡鸭鹅也卖上了大价钱。

  为了销售,闫蒙蒙小两口想破了脑袋。村里的老百姓大多种个一二十亩,他们足不出村坐等订单即可。闫蒙蒙不同,他家血桃面积大,上市量集中,须另辟蹊径。

  微信朋友圈、淘宝网店、头条推广……小夫妻玩起了电商销售,让村民们大开眼界。

  采摘节这天,快递箱像小山一样堆放在冷库内外,他们忙得脚不沾地。原来,前一天,小夫妻请了鲁山县网红直播卖桃,半小时下了262单,爆仓了。加上自己网店的订单,这天要处理500个订单,怕摘不及不敢再接单。

  在品种方面,闫蒙蒙也有自己的打算。血桃销售集中在两周时间,为了拉长销售期,在回来的第二年,他就投入10多万元盖了一座温室大棚,筛选适宜当地的其他桃品种。如今,蟠桃已经挂果,正好与血桃无缝接档。

  这番探索也让村干部耳目一新,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果树品种也一直是他们心中所想。闫蒙蒙这只“潜力股”被吸纳为大年沟村的后备干部。此后,村党支部开通了“大年沟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全景式展现村容村貌和血桃种植过程。

  这天晚上,当忙碌与喧嚣过去,大年沟恢复了往日的静谧。夜幕下,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围坐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总结采摘节的经验和不足,谋划血桃产业升级,畅谈大年沟的未来。

  “今天王金刚副县长给咱大年沟血桃代言了,县商务局带来的6个网红直播也销得好,电商潜力大,咱得抓住机会。”

  “联系郑州万邦批发市场的事也得抓紧,批发走得量大,只要价格合适,村民不担心销路,以后能专心种桃。”

  “合作社应该把社员的桃统一收过来先筛选,5元、8元、10元分级卖,这样效益更好,还可以控制质量,维护咱大年沟血桃的品牌。”

  “品质是王道,得朝这方面狠下功夫。得尽快把试验的两亩富硒血桃送到郑州检验检验。”

  “咱们无公害认证有了,以后施肥打药要往‘绿色’方面靠,尽快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留点桃子放冷库,等这一阵忙完,试试生产桃酒、桃醋、桃汁。”

  ……

  夜色如水,温柔地抚摸着大年沟的一草一木,也浸润着一颗颗火热的心。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