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水泉汪村的“双网经”

2020年08月21日07:28

来源:河南日报

  图①村民在车间里缝织渔护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杨晓东祁道鹏

  8月20日,密雨如丝,在去往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的路上,坑塘满溢,大水汪汪的景象让人对村名的印象愈加深刻。

  西平县有“渔网之乡”的美誉,据介绍,西平县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渔网渔具生产加工基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渔网这个“老行当”也搭上了“互联网+物流”的快车,不少农民开启了“触电织网”的创业模式。

  “历史上,西平妇女结网技术驰名一方。”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昌说,西平是嫘祖故里,相传嫘祖受蜘蛛结网启发,发明了缫丝织绢之术,西平人结网的历史传说也就由此衍生而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朴实勤劳的西平人开始编织水果网兜,后来又增加了渔网、猎网、鸡网等,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在上世纪80年代,位于西平县城老十字街的百货大楼北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网兜市场。1992年,西平县开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网兜市场,并逐渐转型走上了渔网渔具生产的快车道。

  2014年,西平举办了首届渔网渔具展示交流会,来自全国的500多家渔具生产厂商和1500余家渔具店采购商参加。如今,西平县一些有眼光、有魄力的90后农民,让渔网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开创了全新的销售模式。

  当天上午11时,记者来到村民李新江家时,他正熟练地在网店上接渔护订单,并不时地用打印机将一张张快递单打印出来。目前他每天的接单量都在1000单以上。一墙之隔的院内,除了摆放有几张用来裁剪渔网的桌子外,地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渔网和不锈钢圈。

  说起李新江,水泉汪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桂玲竖起了大拇指。她告诉记者,李新江是村里较早使用互联网销售渔护的年轻人之一,如今已经在村里开

  起了自己的生产厂房,并招聘本村及周边村的一些留守妇女加工渔护。

  李林昌说,以前村民趁农闲时编织渔网、渔护等,都是拿到附近集市上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村里的年轻人打破了这种传统销售模式。2012年,李新江外出打工回来后,尝试着开淘宝

  店销售渔护,村里有几名年轻人也陆续开起了网店。

  “如今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齐全,网速快了,物流也快了,村民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好,做这个生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互联网这个销售平台,从地地道道的农民转型成为新时代的电商从业者。”李林昌说,目前,该村有50多家网店,以淘宝店为主,其中近20家拥有自己的生产厂房。全村有4户村民的网店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有2户达800万元,还有20户超过了100万元。水泉汪村网店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网店的兴起,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专探乡党委书记吕建伟告诉记者,为了给水泉汪村打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该乡特地整修了村里的道路,加大对该村的环境整治,并为一些急需扩大规模的创业者协调厂房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我们一定大力扶持!”

  采访手记

  一边“织网”,一边“触网”。水泉汪村许多80后、90后“渔户”靠渔网与互联网这两张“网”,在农村这片天地做出了自己的事业,并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妇女与老年人就近就业。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当下,水泉汪村的产业模式成为当地一道别样的风景,像它水灵灵的村名一样,正成为带动村庄发展的“活水源泉”。

  乡村名片

  西平县水泉汪村距西平县城5公里左右,全村共768户3255人,曾是省级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03人,2019年全村脱贫。近年来该村年轻人着眼渔网渔具生产加工,并在网上销售,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产业链条,涌现的50余家电商带动本村500多人就业,使水泉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