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跻身世界二线城市的“国际郑”,如何走出成长中的烦恼?专家建议构建环绕郑州的城市网

2020年08月26日20:0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晋级“万亿俱乐部”,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成功跻身世界二线城市……在多重国家战略加持下,郑州发展成绩亮眼,并成功跻身“特大城市”行列。荣耀加身,郑州如何打造与其城市规模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发展战略?8月26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举办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课题汇报会的专家,进行了研讨。

2035年郑州有望变“超大城市”

郑州被定义为“特大城市”,这一界定标准从何而来?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而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郑州市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103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2.1万人,城镇化率74.6%。

“特大城市主要是以人口为判断标准的,郑州市毫无疑问已经位列其中。另外,从经济总量、人均GDP来看,郑州也实至名归。”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说,成绩虽然有目共睹,但不能沾沾自喜,在特大城市中,郑州市的城市首位度相对还不高,发展的“质”和“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张翼认为,“特大城市”名头虽然好听,但还远不是郑州发展的最终定位,得益于种种机遇和国家战略加身,郑州未来大有可为。

“郑州交通发达,有助于产业链的拉长,而且劳动力丰富,决策层的发展决心也比较大,这些都为城市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张翼说,如果郑州能够保持6%~8%的经济增长,做好户籍制度改革,保持理想化的城市发展速度,他认为到2035年,郑州有望成为超大城市。

高等教育是郑州发展的短板,“盘活存量”留住人才是关键

作为特大城市,郑州的发展目前还有哪些掣肘?与会专家认为,首当其冲的是教育问题,郑州市作为特大城市现代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也初步呈现;规模以上企业发展也高位稳定,三次产业就业比例日趋合理;县域竞争力日益增强,形成以强县富民的发展主线;郑州城市空间的不断优化,带动了新老城区的统筹协调发展,但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升。

“研发是城市发展的后劲。与郑州处于同一个竞争层级的西安、武汉、杭州、南京,高校资源都比较强,因此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张翼说,好的大学比较少,是导致城市的研发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力研究员郭冉表示,总体来看,郑州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科技和教育占比比较低,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处于下游位置,不利于发展培育新的动力。可喜的是,面对这一问题,郑州市现已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转化高地。

除了高校数量少,现有高校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是郑州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看到过媒体的报道,河大、郑大的毕业生,目前有一半左右去了外地。这不仅仅是人才流失,更是一笔经济账。”张翼说,一个高校毕业生流到外省,会带走家庭至少一半的财富,因为要到所在省份买房、安家,无形中会把上一代的积蓄也带走。

在张翼看来,郑州发展高等教育,要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兼顾做好增量。其中,“盘活存量”更是基础。

郑州如何破解“大城市病”?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人一多,首先会想到一些“大城市病”,郑州也会犯“病”吗?

与会专家认为,“大城市病”在所难免,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不光因为外来人口进入,也跟城市规划的欠缺有着直接联系。人口增加,会对交通、住房等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促使城市地铁、房产等的发展,但是有机遇就会有挑战,“大城市病”会倒逼着政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使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城市建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人口破千万后,郑州应该从城市空间和结构规划的顶层设计,到养老、医疗、教育甚至垃圾处理等,都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避免简单的“摊大饼”。

同时,课题组也给郑州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初步方案:坚持党的领导,释放郑州发展潜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走出“郑州道路”的城市治理模式;集中多元力量,推动市域治理共治共享;以“路长制”为抓手,集中力量搞好城市管理;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成为治理的重要力量;新老城区有机提升,城乡接合部有机融合;“三社联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大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多手段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郑州美丽乡村;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补齐小康社会“短板”;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社会治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打造郑州生态廊道。

乘特大城市东风,郑州该如何打造特大城市治理体系

乘着特大城市东风,郑州不仅需要高站位的规划,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

与会专家认为,郑州应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效能;立足社区治理,激发基层协同运作;培养社会治理生力军,提升社会治理队伍能力;以人为本紧抓细节,让城市治理有温度;推进服务型治理,建立服务吸纳型社会;做优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乡村集约发展;打破数据孤岛,落实“一网通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城市治理提供生态保障。

张翼认为,郑州要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特大城市,就要在构建发展格局时,积极“组团”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他建议,可以效仿西咸新区、成渝经济带,在河南打造“环郑州经济带”,为中部崛起构建坚实骨架。

“就郑州而言,虽然现在高铁两个多小时可达北京,距离沿海发达地区的时间距离也大大拉近,但北上广深的优势辐射不到郑州,周边地区才是郑州最大的财富。”张翼认为,当前,郑州与周边区县和地市的经济、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可以说组团发展的态势已经呼之欲出。

如果能够通过构建环绕郑州的城市网,以城际铁路等方式连接城市,以合理的产业划分形成1+1>2的发展效益,充分发挥郑州作为首位城市的辐射作用,不仅有力惠及郑州自身,对“环郑经济带”中其他地市的发展,也能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编辑:史海山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