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味文学《宋门》为啥写外乡人?听自称“码字儿为生的手艺人”王少华如何说

2020年09月05日22:2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一本酝酿40年的当代“东京梦华”《宋门》,是如何讲述汴京的家国春秋呢?擅长“汴味文学”写作的开封作家王少华的“长河三部曲”最后一部带你看一群外乡人的爱恨情仇。

  9月5日,王少华接受了大河网记者的采访。

  什么是“汴味文学”?

  追根溯源,开封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夏朝启封故城开始,到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刘启避嫌改成开封,公元前364年一直到公元1233年,7个朝代奠定了北宋的文化繁荣。

  对开封影响最大的是隋炀帝挖河开渠,当时开封有5条河,一个地方一旦成为水旱码头,就会出现文化的迅速繁荣。当时从荥阳的索河引到开封,称“卞”河,后改成“汴”河。

  汴味就是从这里来的。

  王少华谈起历史侃侃而谈。

  开封历史上7次大水,最严重的就是明代水淹开封,北宋时开封150万人,当时欧洲最发达的罗马5万人,开封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但是被淹后人数不足5万人。之后河南周边省份安徽、山东等周边省份不少人到开封来挖宝,所以形成了包府坑、杨家坑、潘家坑、马府坑等不少遗迹。

  因为交通不便,很多人来了就回不去了,这一帮人比土著人还多。北宋9个皇帝、王安石、李清照都是外乡人,所以,安徽、山东很多地方的方言和开封话非常相近。

  此外,宋朝到底有多开放?王少华举例说,据史料记载,皇宫外面是御街,御街宽200步,商铺林立,当时市井和皇宫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宋文化的繁荣非同一般。所以,开封的书写素材太多。

  在著名文艺评论家黄海碧看来:在文学坐标上看,“汴味文学”其实是方言文学的一种,但是“汴味文学”的地域色彩更浓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什么是对一个地方的爱?

  其实,如此了解开封的王少华并非开封人,他祖籍安徽,南京出生,16岁随父亲来到开封。初来乍到,王少华其实并不喜欢开封。

  “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在9岁就定性了,一个人首先是因为饮食认可一个地方,留住胃就留住人。”王少华因饮食不惯,水土不服对开封并无好感,但是随着阅历增长和对河南文化的认知加深,特别是开始写开封后,因为要写就要有更深的了解,从不喜欢到越来越离不开了。

  “我的东西写给好我这口的人看。”王少华说。

  什么是对一个地方的爱?把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都扔在一片土地上,不爱不可能。

  压了王少华40年的《宋门》讲什么?

  说起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河三部曲”第三部《宋门》,王少华40年前就开始构思,但是一直没有切入点,40年后,他决定从外乡人小人物的角度来书写大时代,通过故事描写了几代人的爱恨情仇,他把自己和身边外乡人的故事移植到作品里。

  巴尔扎克说,历史才是挂故事和文化的“墙壁”。王少华对这个“墙壁”很熟悉。宋门不止是开封的故事,讲述的故事从20世纪70年代初跨越至今,通过以叶江北(从金陵迁回祥符原籍的叶家)、吴伊凡(中英混血的吴家)、唐雪(身世传奇的女高音歌唱家)等为代表的外乡人,近半个世纪如歌的行板,以百万字的民间语言,展现了一幅文学的民间史长卷,以对社会生活多维度的描摹,为读者呈现了近半个世纪里中国与河南史无前例的巨变。

  黄海碧评价长篇小说《宋门》,认为它无论在题材拓展、意蕴开掘、结构设置和叙述方式方面,都有着一种经历呕心沥血、展露“汴味文学”风格的新气象。小说里大部分构思独到的情节,在描述主人公在沙尘暴一样的政治气候里,经历各种秩序变革下的劫难格局,制造种种惶惑快感和惊悚不安的荒诞。仿佛戳进祥符古城星垂平野的历史长卷深深皱褶里的笔,饱蘸艰难困境的泪水和欢笑,悲情地揭示人性主题、发现人生意义、形成文学力量,实现某种神性和人性的复归。

  王少华形容写完《寺门》是畅快淋漓,写完《宋门》是如释重负,因为《宋门》的创作压了他40多年。

  《宋门》虽然是用开封方言写的,但是有很多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因为生活比现实更魔幻。

  河南为什么适合发展城市文学?

  黄海碧评价《宋门》是当代城市小说“写作”的地域标志,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阿拉卡塔卡城、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样,王少华塑造了自己的祥符古城。

  在王少华看来,河南是中国城市文学最早的发祥地,也是最适合发展城市文学的地方,那些在开封的外乡人,他们把一辈子扔到这里,把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扔到这里,有多少文学素材可以书写?

  黄海碧认为,爱这个城市就是爱这个城市的人。

  生活中的王少华和寺门的人打成一片,沿街走过一路熟人,在哪家店吃饭给钱哪家店主就不高兴。他和开封古城、东大寺血肉相连。

  黄海碧作评论时特别挑剔,但他说,从形态上的拓展、主题的开掘上,《宋门》都是河南城市文学应该关注的作品。

  编剧?作家?王少华称自己是“码字儿为生的手艺人”

  王少华很崇尚手艺,他说:“开封历史上是出手艺人的地方,这里太多靠手艺生活的人。再过一千年,还是靠手艺。”

  在王少华看来,每个行当都一样,但是区别在是否有好脑瓜子。“写小说的人不一定能写好电视剧,但是写电视剧的人一定能写小说。小说是艺术,电视剧是艺术加技术。不管是好的小说还是好的戏剧写的都是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王少华是一位极其高产的电视剧编剧,曾创作《祥符春秋》《大河图》《大河儿女》等700余部(集)电视剧,对电视剧的写作轻车熟路,但是他坦言还是最喜欢写小说,因为小说是一种艺术,而电视剧承担的压力太大,条条框框太多。


编辑:王亚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