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面部信息被盗,丢了谁的“脸”?

2020年09月15日20:49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冯军福

  刚刚过去的周末,创新工场掌门人李开复的心情想必有点忐忑。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会将三家网络公司拖入舆论漩涡。

  在参加一场峰会时,李开复宣称:“早期曾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并在随后的摸索过程中找到了几个有价值的商业化方向。”由于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敏感领域,此番言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眼看事情闹大了,蚂蚁集团、旷视科技、美图紧急出面灭火,发布声明予以澄清。李开复也在微博回应,表示“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与传输”“我的口误,给三家公司带来困扰,深感歉意”。但网友们似乎不买账,不少人纷纷留言:“不用道歉,相信你只是一不小心说出了实话。”

  到底是三家公司“躺着中枪”,还是事件背后另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场失言风波无疑反映出公众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而这又岂是一句“口误”和一声“抱歉”就能轻易安抚?近年来,网上不断曝出有关人脸信息泄露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模仿我的脸”,这句过去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如今成了让人“捂脸哭泣”的无奈现实。

  前不久,有媒体披露,在电商平台上,有商户批量倒卖人脸身份信息,两万套人脸照片可按5毛钱一张打包带走,一套“照片活化”软件加教程售价35元。杭州的几个小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一张打印照片验证取件,结果竟然成功开启快递柜。

  不只是国内,国外同样未能幸免。近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接受媒体采访时“睡着”的视频,引来一波嘲笑和讽刺。但后来经过核实,人们发现原来这是场恶作剧,视频是由网友剪辑拼接而成。这一信息也使舆论的爆点由“拜登体力不支无法胜任”转向了对人脸信息滥用的讨伐。

  信息化时代,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广泛应用,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刷脸支付”“刷脸进站”已经十分普遍,“指纹登录”“声音解锁”早已见怪不怪。但方便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刷脸”不能刷走安全。相比于其他隐私数据,人脸数据更为敏感。要知道,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一旦泄露就意味着终身泄露。

  如何更好地保护公众“脸面”,守护个人信息安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高峰论坛上,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要“制定好交通规则再起步上路”。无规则不安全,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应有清晰明确的边界,哪些领域可以适用,哪些领域不宜推广,企业使用时的度又该如何把握,这些细节性条款还需尽快制定。

  人是技术的尺度。技术的背后,需要法律规则和人情伦理支撑。互联网企业在追求技术、追逐利益时,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个人信息保护不力,不仅会让用户“丢脸”,更会让自己颜面扫地!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