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增 :河南省“十四五”规划要积极对接和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

2020年09月16日16:15

来源:大河财立方

刘荣增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

“十四五”规划期(2021-2025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经济从高速转向高质量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关键期。最近,我国根据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是对国内国际大循环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动调整、主动谋划的大战略。首先,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我们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等。其次,要形成国际大循环新格局,摆脱过度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国家,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河南作为区位重要的全国人口和经济大省,更要及早谋划,既要结合省情实际,更要与国家战略积极对接和融入。

一、对接和融入“内循环”战略要在要素循环、产业循环、城乡循环上下功夫

河南要充分谋划自身在国家“双循环战略”扮演什么样角色,一是要考虑如何结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在 “双循环”战略,发挥流通中心的优势,打造枢纽经济,服务好要素循环和区域循环;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高度关注第四次产业革命对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重塑,利用“双循环”战略的契机,下大力气培育和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个头企业,融入到供需循环和产业循环中;三是要在城乡循环上下功夫,围绕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基建、新投资、新就业、新消费的经济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机理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也有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特殊性的规律,河南围绕这一问题曾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好这一工作还需进行深入的针对性的研究。从目前来看,中心城市(包括郑州)欠账还很多,一方面要加强大对软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环保、公共卫生、养老健康、教育、防灾减灾、国防基础设施等。中国在保障生态安全、防疫应急、村庄社区保健、终身教育、备战应急、前沿科技设施等方面都有大量的投资缺口,亟待弥补。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即便像北京上海这种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也还是有很大的升级空间,包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绿化生态环境升级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防洪抗灾能力,提升城市的应急避险能力,提升城市的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等。河南“十四五”期间,要科学规划 “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区域空间格局,除了做好郑州、洛阳两个都市圈规划建设、辐射引领外,还可以规划南阳、商丘、安阳等次一级都市圈,为河南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载体和平台。

乡村振兴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而深远。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是中国乡村的缩影,乡村振兴对河南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为这也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补的短板。乡村振兴需要从规划、资金、人口、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但同时需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是单个方面的推进就能够实现目标的。其次,要深刻认识河南18万多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各地必须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将是河南“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都必须重点关注的发展领域。

二、对接和融入“外循环”战略要持续在“一带一路”上下功夫

近年来,河南省凭借空中、陆上、海上和网上四条丝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十四五”期间,河南要进一步发挥原有优势,继续大胆创新和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郑州作为内陆城市,前期利用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形成了独特的丝绸之路模式和运行机制,今后郑州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的作用,持续打造好陆路、空中、海上和网上四种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国内外空间、资源和市场;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构筑中国内陆枢纽门户,完善跨区域通道建设。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利用“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从自身优势出发,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通过自贸区战略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依托“公铁空网”多式联运,强化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一流的国际物流中心;进一步增强国际开放意识,促进国际化观念转变。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拓宽视野和国际外联空间,通过加强国际交流的密度和强度,实现观念更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