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长廊李亚伟刘东洋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斌李亚伟
在封丘县陈桥镇,有个陈桥村,陈桥村傍黄河,日积月累,母亲河馈赠给村子一串“珍珠”——黄河湿地。
陈桥村的湿地以芦苇荡为主,“从上世纪90年代,村里人就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这些湿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咱河南看了黄河,强调要抓好黄河的大保护,大家保护湿地的劲头更足了。”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恩说。
如今的陈桥村,湿地面积由最初的200亩发展到4600多亩,还兴建了名为“东湖”的湿地公园,是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刘说:“由于湿地保护得好,咱村变化可大了!”
变化有哪些?一起来看看。
环境之变:孩子眼中的夏天
“小朋友们,请画出你眼中夏天的样子。”9月8日,在陈桥村幼儿园的绘画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令人称奇的是,在大部分小朋友的笔下,画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东湖湿地公园。
鸟语声中花香阵阵,清风起时蛙鸣一片。2013年前后,随着湿地环境变好,全球仅存不到千只的青头潜鸭、“鸟类中的大熊猫”震旦鸦雀都到此筑巢安家,目前这里已知的鸟类有156种,水生物种100多种,爬行两栖类35种,生物多样性让人赞叹。
9月9日,记者进园探访,时值正午,日头正盛,这里却很清凉,身处园中,仿若置身画中。正沉醉之际,一个声音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就到湿地保护的核心区了。”刘继恩提醒道。
所谓的核心区,就是鸟类栖息繁殖的区域。“对这个区域,我们用三招实行封闭式管理:断路、织网、挖沟。断路——不让车靠近核心区;织网——在核心区外围织上防护网,防止捕猎;挖沟——开挖防护沟,不让人靠近核心区。”
“人退了,鸟才能进嘛。”刘继恩补充道。远处的水面上,不时有水鸟掠过。
人气之变:爱鸟人的聚集地
2013年以后,湿地鸟类渐多,陆续有人扛着“长枪短炮”来拍鸟。在不打扰鸟类的前提下,湿地公园专门建了观鸟点、拍鸟点。粗略估计,来村里拍鸟的人累计已超5万人次。
打小在封丘长大的摄影爱好者赵宁,每年都要来几十次。“感谢湿地的工作人员,让我能拍到这么多稀有鸟类,其实拍不拍无所谓,单是看到这些鸟类能在咱家乡留下来,心里就高兴。”赵宁吐露乡情。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吴秀山,经常驱车8个小时从北京过来,“湿地的封闭式管理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对鸟的人为干扰几乎为零。每次过来看看黄河,尝尝黄河鲤鱼,感觉很好。”吴秀山说。
东湖湿地公园作为“网红打卡地”,抖音视频打卡人数已达220多万。不只在抖音,在快手、微信朋友圈,湿地公园也“倩影”频现。“大家都愿意记录、分享美好的东西。”东湖湿地公园负责人刘东洋这样理解。
观念之变:生态就是生意
早在本世纪初,村里便成立了义务巡逻队,主要巡查有无村民捕猎野生鸟类。
巡逻队共有7名队员,无论刮风下雨,巡逻从不间断。“一天至少巡逻一次,一趟下来要走十几里路。”巡逻队队员张国良说。
靠着巡逻队的带动,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有鸟类受伤落到村民家里,他们会主动交给我们,发现哪里有病鸟,也会及时通知我们,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鸟儿是村里的宝——游客在这里拍鸟、留宿,村民们有了额外收入。”刘东洋说。
如今的陈桥湿地,在做好严格保护的同时,相关产业正在谋划之中。鸟类研究中心、摄影基地、研学旅行、特色民宿……湿地,也成了多元产业发展的宝地。黄河边的这串珍珠,正熠熠闪光。
采访手记
上世纪90年代,刘继恩尚不到而立之年,便带领村民保护湿地,并成立义务巡逻队护鸟。2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青年已年近半百,可喜的是保护湿地后继有人。如今的景区负责人、义务巡逻队队员,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保护黄河湿地,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黄河岸边的故事,依然在继续演绎。
乡村名片
陈桥村位于封丘县城西南15公里处,全村1100户5289人,分为2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700亩。传统农业种植小麦、玉米,依托黄河湿地资源等优势,乡村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