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 | “惜地”村爱让地

2020年09月19日08:33

来源:河南日报

  渠村引黄入冀补淀渠首闸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陈晨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侯皓陈晨

  濮阳县渠村乡大芟河村紧挨着黄河,别名叫“落河村”。所谓落河村,是说土地都落入河里。

  历史上,黄河把大芟河村“欺负”得够呛,村民被水撵着走,不少土地落进河。

  因为“落河”,所以惜地。

  村民崔国选老人回忆,以前村里人盖房,只搭好“四梁八柱”,墙壁全是用泥巴、麦草“糊弄”的。因为年年过水就要年年拆墙,水一走,村民再糊上泥墙继续住。只要梁柱还在,绝不搬家。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四十年来,村头这段黄河早已难逞“凶威”,可村里的土地却变得更少了。

  因为惜地的村民又开始让地。让地是为了治河。在大芟河村不大的地盘上建有许多水利大工程。

  最著名的两处,修建时间相隔4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末,为根治黄河水患,保障华北平原上重要城市的安全,国家在这儿建设了一座大型分洪闸。该闸共有56个泄洪孔,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闸”。

  只有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此闸才会启用。42年间,此闸“静观”黄河安澜,未曾“出手”一次。村委会主任李万强说:“这是泄洪区老百姓的福气。”

  2015年,大芟河村再次得到国家青睐,成为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渠首。该工程肩负着向河北省、白洋淀补充生态用水的任务,一渠清水由这里送向雄安新区

  每修一座工程,村民就会让一回地。如今1500多人的村子,只余耕地330亩,从人均两亩多让到不足三分地。

  “俺村群众一直就这样,只要把道理说清、政策讲透,宁愿自个儿多牺牲点,也绝不会拖国家的后腿。”村党支部书记宋汉义话说得可硬气。

  想当年,刘邓大军从这儿渡河,大芟河人二话不说,有船出船,有力出力,把大部队都感动了。这种优良传统,村民一直没丢。

  他们让得可不仅是土地。

  作为渠首,大芟河村为了保护水源地环境,不能建工厂,也不能发展畜牧业,他们让出了产业。

  同样是为了这泓清水,村民在仅剩的土地耕作时,坚持不上化肥、不用农药,他们又让出收成。

  村里有风度,政府有温度。土地给补偿,产业有帮扶,脱贫攻坚更有保障。这里地少,就让村民入股别村的稻鱼、稻虾项目,分红的钱可一分不少。

  虽说政府挺给力,但大芟河人却从没想过等、靠、要。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县劳务部门当“红娘”,不少年轻人直接出国挣外快,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务工村。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大芟河村所在的渠村乡政府也可“谦让”。由于门前省道要拓宽,乡政府大院从中间一“劈”,直接让出一半。大门变小门,车都进不来。

  乡政府的同志说:“这种事,我们得带头。”

  采访手记

  采访过程中,一位村民指着不远处的水面对记者说,他原来的家就在那儿下面。看着他略显暗淡的眼神,记者一下就体会到“落河”之于滩区人民的苦楚,所以越发觉得这儿的百姓可敬、可爱。

  据了解,在滩区迁建的大背景下,大芟河村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搬出世代生活的“水窝子”,搬进设施完备的新家园。让滩区人民过上得劲儿的日子,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已经奔跑在路上,下一程是要跑出“加速度”。

  乡村名片

  大芟河村位于黄河滩区,在濮阳县最南端,居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现有410户,1538口人。该村产业发展受限,大多数村民选择在外务工。境内河网稠密,大型水利工程较多,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该村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3人。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