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嘉应观:一部浓缩的中国治黄史

2020年09月22日08:1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王丁 桂娟 双瑞

  记者沿黄河继续向东,行至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桃花峪附近,在河南省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北岸,邂逅“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这是黄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河神庙。

  “武陟地处悬河头、百川口,历来是治河的关键要地,是了解中国治黄文化的窗口。”嘉应观景区管理局书记翟嵩峰介绍,雍正之前的历史上,在武陟境内沁河入黄处,沿黄河9公里多没有大堤,水流迁徙不定,成为最易决口的“豆腐腰”河段。

  “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嘉应观内的御碑亭柱上刻着康熙原话。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过与黄河水患的斗争;“黄河宁,天下平”——道尽了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联。

  嘉应观始建于1723年,是雍正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效仿故宫,集宫、庙、衙署为一体。观内有雍正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铜碑,立在一河蛟身上,意在镇恶。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小小嘉应观,让人穿越时空,纵览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坚强图存的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黄河不仅实现岁岁安澜,而且连续21年不断流,呈现出全新的生命状态,为世界江河治理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成功范例。

  (据新华社郑州9月21日电)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