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守护生命!他们,让患者为中医药点赞

2020年09月23日13:42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付丽丽

  “只有走到第一线,亲自了解病情和救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与一线医护人员面对面沟通协调,才能让中医药发挥最好的救治作用。”大年初一,作为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和队员们踏上高铁,逆行武汉。

  中医首次整建制接管独立重症患者病区、研制出首个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在与病毒短兵相接的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他们用仁心仁术承载起百姓的生命之托,给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出发时,我都没有勇气看孩子的双眼”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是队员们出发的日子。很多人都是出发前几个小时才接到命令,没有犹豫,没有告别,迅速集结。

  “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告别,甚至不敢往深了想这会不会是永别。离开家门时,我都没有勇气看孩子的双眼。”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董国菊回想起那一刻,仍忍不住掉泪。

  火车上,得知当天恰逢护士陈盈盈29岁生日,队友们为她泡了一碗方便面,黄院长在口罩上写下“祝盈盈生日快乐”。看大家都很沉默,黄璐琦说:“作为领队,我应该认识一下我的队员。”“现在想来,黄院长那是在了解他带的兵的实力,开始思考这场战‘疫’怎么打。”董国菊说。

  1月28日,到达武汉第三天,他们接手金银潭医院南一区。“想让中医药在金银潭医院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必须全面接管。”黄璐琦说。

  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中医首次整建制接管一个独立病区,而且还都是重症患者,“开疆拓土”谈何容易。

  病房仍在改造、医院没有中药房、中药匮乏……负责后勤保障的史华新很是焦急。抵达当夜就开始不停联系,3天时间里打了500多个电话,与各大药企、物流、路口关卡联系。到正式接管时,无论注射剂,还是颗粒,都能保障供应,医疗队有了最顺手的“武器弹药”。

  数据支撑临床方案优化

  尽管中医药疗效明显,但外界一直心存疑虑。黄璐琦深知,科学数据对体现中医药疗效并获得医学界认可的重要性。为此,他和团队一直对数据格外关注,试图从中找到中医药的优势。

  在医疗队进入金银潭医院病区的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攻关组也同步成立。为更好获得第一手病例相关信息,科研攻关组紧急设计开发了舌诊图像采集APP和基于执法仪系统的问诊系统,为全面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开发出社区信息采集系统,及时获取医学观察期人群的中医诊疗信息。

  每天16时,医务人员与后方数据分析人员远程召开工作例会,共同依据患者数据分析病情,优化治疗方案,以确保临床疗效。截至3月30日,他们共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58人,140人治愈出院。同时,还指导方舱医院、将军街社区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轻症患者800余例。

  在病房,他们的防护服上都写着国家中医医疗队字样。从最初的不被接受,到服用中药的病人越来越多。一些病人担心断药,会悄悄把药“藏”起来,甚至“抢中药”,还有别的病区患者要求转到南一区接受中医治疗。“每到一个病房,满屋的病人都竖起大拇指。那是我们最开心、最扬眉吐气的时候。”董国菊说。

  之所以如此,治愈率是硬杠杠。数据显示,以10天为一疗程,吃中药的患者,胸部CT改善率为79.6%,危重患者转为普通型或轻症的转换率为80%,核酸转阴率为50%,发热、咳嗽、消化道症状缓解率为90%以上。在单位时间内,有中医干预的病人,治愈率远远高于纯西医组。

  研制出首个治疗新冠的中药

  大疫出良药。3月18日,由该团队研制的化湿败毒颗粒获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临床批件。

  “边救治,边总结”。化湿败毒方由多个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具有宣肺清泄、活血解毒、增强机体抵抗力等作用。临床上看,通过使用效果观察发现,其在核酸转阴和症状改善方面有显著疗效。

  事实上,临床救治初期,黄璐琦就嘱咐后方做好新药研发的准备工作,一旦确定有效方药即启动研发。随着对新冠肺炎了解的逐步深入,医疗队根据疾病临床特点,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最终获得新方药——化湿败毒方。“这再次证明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西医结合是我们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中国办法’。”黄璐琦说。

  2月3日,第一批患者共8人出院。3月31日,看着队员们离汉返京。黄璐琦如释重负。

  出发时,他说国家中医医疗队的使命有两个:一是治病救人,二是发挥并证明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他们做到了。

  用创新守护生命

  王烁

  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而言,2020年初告别家人赶赴武汉,是一次为了14亿中国人更好团聚的别离。

  几千年时光荏苒,悬壶济世、普济苍生的医者情怀未改,人类面对的疾病却在变换。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医史无前例地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辨证施治,探索用古老医学回答时代命题的新思路。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曾护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昌盛,然而新冠肺炎是一道时代的加试题。为了让中医疗效能够用数据说话,他们尊古而不泥古,一面治病救人一面科研攻关。从建立问诊系统到开发图像采集APP,前线与后方紧密配合,不仅让群众为他们竖起了拇指,更把对中医的信心种在了群众心里。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名家吴又可的《瘟疫论》被用于应对非典型肺炎;《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为治疗疟疾提供了新方法;历经疫情大考,中医医疗队给出的“化湿败毒颗粒”让古老中医焕发出新活力,成为首个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

  创新是深种于中华民族根脉中的基因。科学进步引发的创新,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人类生活。大数据时代,中医医疗队继承着神农尝百草的好奇心和勇气,不仅走进社区分发中药,而且建立起社区信息采集系统,及时获取医学观察期人群的诊疗信息,创立了别开生面的“武昌模式”。

  他们是探路者,从未停下开拓创新的脚步。在他们手中,创新就是战胜病魔、守护生命的利器!

编辑:王亚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