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永栋马丙宇李政文/图
9月4日,在新乡平原示范区杨厂村黄河大堤南侧的千亩樱花海棠园,放眼望去,年初栽种的一棵棵树苗整齐排列,昂然挺立,满目翠绿让人心旷神怡(如图)。
谁能想到,2019年年底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多年的荒地,千疮百孔,颗粒不收。“未来,这里将是苗圃基地、扶贫基地、旅游基地,这既落实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能为村里带来收益。”省委办公厅驻杨厂村第一书记李汝江说。
杨厂村地处黄河滩区,北部紧邻黄河大堤,距离郑州黄河公路大桥8公里,辖胡窑村、前杨厂村、后杨厂村和小任庄村4个自然村,有3183口人,曾是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31户93人。2017年,该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脱贫之后谋振兴。2017年11月,李汝江担任杨厂村第一书记后,没有停下脚步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巩固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没有支柱产业是杨厂村最大的软肋。经过调研,杨厂村确立了产业脱贫、产业兴村的发展方向,决定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位于杨厂村村南的河南由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村里2018年6月引进的一家以净菜加工为主的企业,收购的蔬菜经过择菜、拣菜、净菜、加工不同环节,最终形成大小、厚薄等不同“型号”成品半成品,直供三全、思念、白象等企业。走进毛菜处理车间,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洋葱味。去头、去尾、去皮,村民杨桂平的动作很熟练,不到10秒就能处理一个洋葱。“一筐有30公斤重,我的速度不算慢,一会就能完成一筐,一个月下来最少的也挣3000块钱。”杨桂平说着话,手里的活也没有停下来。
“我们目前每天有200多吨的蔬菜往外输送,平均一天的用工量能有100多人,在企业内务工的周边贫困户就有40人。”由甲田负责人刘兴华说,随着企业的用菜需求的增大,还间接带动了村里2000多亩的蔬菜种植。
目前,杨厂村已有蔬菜加工、食品加工、光伏科技等10余家企业。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全村贫困户仅剩2户9人。
产业发展了,李汝江又想方设法争取项目、筹措资金,重新修整了村委会大楼,新修大小道路30余条约12公里,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引来了天然气,对排污管线进行改造,建设了一条商业街、一个文化广场,组建了戏剧班、舞蹈队、盘鼓队和模特队,鼓励村民发展果树种植,村集体收入逐年递增,村民生活收入水平不断上涨,
当天,在杨厂村文化活动广场,村里的戏曲队、盘鼓队、模特队正在排练。凉亭走廊内,戏曲队铿锵大气的唱腔引来了不少围观村民;戏曲唱罢,盘鼓队的鼓声在广场上响起,在“令旗”的指挥下,队员们变换着各种复杂的鼓点,鼓点激越,震撼人心;紧接着出场的是模特队,优美的音乐声中,妆容精致的大妈们,脚踩着模特步,手撑着花伞,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尽显大气。
“‘走秀’让我们的精气神和以前明显不一样了,气质越来越好,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和过去那种天天围着锅台、孩子转的生活比起来,这样的日子才有奔头。”排练结束后,模特队队长罗霞高兴地说。
村民腰包鼓了,村子美了,日子有奔头了,但村西胡窑自然村的2000多亩荒地,却始终是村“两委”干部的“心头病”。
因为胡窑自然村紧邻黄河大堤,当初加固大堤时就近取土,留下了许多土坑,地势高低不平,下层土质偏硬,种植庄稼影响收成,长期以来,这2000多亩土地就这样荒着,几乎成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倾倒场。
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经过考察和论证,村“两委”决定在这片荒滩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樱花和管理难度较小的海棠,并依托规模景观树林,开发建设人工湖、温泉、小木屋、民宿、餐饮等,将这里打造成集扶贫基地、苗木基地、网红基地、观光旅游基地、婚纱摄影基地。
当2月下旬按下复工复产“启动键”后,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群众立即投入到植树造林工作中。100多名党员群众从天亮干到天黑,丈量、画线、挖坑、下苗、填土、浇水,一共种下了10万棵树苗。四五月份天旱时,担心树苗死亡,村里又多方筹资浇灌。那段时间,李汝江几乎天天到这里待着。“李书记对这些树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胡窑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富说,如今,10万棵树苗的成活率达到94%。
在樱花海棠园的实施过程中,从土地流转、劳动力使用,再到后期管护,杨厂村都优先考虑贫困群众,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樱花海棠园直接流转贫困户土地20户90余亩,贫困户用土地入股,每亩地年收入1300元,80多名贫困群众受益。同时,依托杨厂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高钙菜、中草药等,优先聘用贫困群众参与苗木的后期管理、销售和分红,直接带动6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预计人均年增收2.3万元。
“打造千亩樱花海棠林,就是要给杨厂村甚至周边村打造一个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让荒滩绿起来,环境美起来,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李汝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