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晓明
济源坡头镇石槽沟村曾是锻造石槽的地方。如今,石槽沟人重新定义“石”字,靠发展富硒、优质、绿色的石磨面粉加工业,让传统石磨转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第一书记:走村集体经济之路
驻村6年,陈建政连任了三届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陈建政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石槽沟村的优势,创办自己的产业。
2019年年底,村集体名下的“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新建的石磨面粉加工厂配备现代化全自动面粉加工设备,一仓可以加工5000斤小麦。
有了石磨面粉加工厂,村民更忙了,各家把精力用在种植富硒小麦上。“合作社目前有8户贫困户入股,我们会以每斤1.25元的价格优先收购他们的粮食。”陈建政说。
2020年春节前,合作社卖出30多万元的富硒面粉,收获“第一桶金”。为了合作社更长远的发展,陈建政筹划延长面粉产业链,准备对面粉加工设备进行升级,增加改变出粉率的功能,控制面粉的精细程度。
农科院:技术支撑产业发展
陈建政和济源市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加强了技术支撑。济源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主任彭涛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带动村里富硒面粉产业发展,解决村民收入问题,实现三产融合,使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条。”
硒,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彭涛介绍,富硒小麦不是因为种子是富硒的,而是要在叶面喷施无机硒肥料,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等“器官”吸收,积累到小麦籽粒,外援的无机硒肥料通过植物进行转化,成为可被人体吸收的有机硒。
农科院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村民出售小麦种子,免费发放部分农药、液肥,在富硒技术、种植方法、病虫害综合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培训,让老百姓逐步接受“富硒”这一新概念。“农业科技扶贫,就是通过技术提供方案,从产品开发、销售价格等角度提供意见,促进村里稳定可持续发展。”彭涛说。
就这样,2019年,石槽沟村的千亩富硒小麦喜获丰收。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万元,同时带动种地群众每亩每季增加200元收入。
种植大户:种富硒小麦有盼头
“俺家今年富硒小麦收了2万多斤,收成比普通小麦高多了!”赵传轩是村里的种植大户。
为啥富硒小麦的收成远远高于普通小麦?赵传轩说,在农科院介入之前,村民种植小麦就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如今全村提倡种植富硒小麦,有统一的种植管理,有农科院的技术员挨家挨户地指导,跟着科学的流程走,小麦的质量产量比原来高多了。
富硒小麦的价格高,种植成本还低了,村民何愁不增收?赵传轩说:“种子的价格是一元一斤,低于市场价的两三元,技术员给我们送的农药一亩地只用10元钱,在市场上卖到20多元。”
赵传轩家自从2018年开始种富硒小麦以来,年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富硒面粉吃着香,有嚼劲,健康美味。我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越种越有盼头”。
采访手记
扶贫,扶“智”和扶“志”缺一不可。石槽沟村以合作社为依托,基于农科院提供的技术,从思想上使村民改变,用勤劳的双手,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获得好收成。
脱贫,因地制宜地找到一条适合村子发展的产业最重要。驻村第一书记陈建政通过新工艺赋予石磨新生,瞄准富硒产业,与农科院强强联合,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现在,它雏形刚成,怎么呵护?怎么成长?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石槽沟村富硒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乡村名片
石槽沟村有7个村民组120余户49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82人,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近年来,石槽沟村围绕脱贫攻坚,抓产业、强基础、谋发展。2019年,该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并确立了“富硒+优质+绿色”特色农业发展思路,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