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集译者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2020年10月10日07:22

来源:大河网

露易丝·格丽克(世纪文景供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

  柳向阳说:露易丝·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上剑走偏锋,取径独特,富于激情,其诗歌黯淡的外表掩映着一个沉沦世界的诗性之美。综观其五十余年的创作,格丽克始终锐锋如初,其艺术手法及取材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而总是聚焦于生、死、爱、性、存在等既具体又抽象的方面。

  10月8日晚,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消息传出后,这位新晋诺奖得主诗集的中文译者柳向阳的电话,成了媒体采访热线。

  诗人、译者柳向阳是河南上蔡人,中学时开始写诗,虽然产量不高,但至今没有中断,对于外国诗的喜爱,让他开始了诗歌翻译,而对露易丝·格丽克的翻译也已十年之久。诺奖揭晓后,对于这位对国内读者不算熟悉的美国诗人,媒体纷纷通过柳向阳此前对于格丽克的研究文章和诗歌翻译来了解她。

  2016年,格丽克诗合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柳向阳是主要译者。

  这位译者是如何关注到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又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一起来听听柳向阳怎么说。

  记者:听到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露易丝·格丽克后,感到意外吗?

  柳向阳:非常意外,全世界都很意外,诺奖给美国人不多,前边鲍勃·迪伦刚得没多久,我们从概率来讲,一般是十年一次,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

  记者: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关注到格丽克的?

  柳向阳:我喜欢读外国诗,也研究过美国另一位诗人杰克·吉尔伯特。只要找到当代美国诗歌史,就会有露易丝·格丽克,她在美国有一定的地位。

  最早读到格丽克的诗,应该是2006年之前。当时是在研究罗伯特·潘·沃伦的,做了他的论文,译着译着读到了格丽克,接着就开始译格丽克,最大量的翻译是在2010年,到现在也有十年了。

  记者:你和露易丝·格丽克是怎么联系的?对她的印象是?

  柳向阳:一直有交流,但主要通过网络邮件联系,还没有见面,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至少交流过几百个问题。此前有一个诗歌奖邀请露易丝·格丽克来中国,但最后没有成行,不过我想还是有机会见面的。

  记者:翻译格丽克的诗作,有没有所坚持的原则?最难的是什么?

  柳向阳:对于诗歌的翻译,一直都争论不休。简单讲就是直译,当然直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大家不读诗,真的讲不清楚。

  记者:听说你也写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柳向阳:我是上蔡人,每次给人介绍都开玩笑说“吃饭上蔡”。小学是在上蔡的村里,初中高中在县城,从初中暑假开始写一些诗,刚上高中时,还模仿泰戈尔写了首诗,当时还被文学社张贴到墙上。后来大学读的是国际贸易,但喜欢文学和写诗,诗歌创作写的不多,但也一直在写,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些诗作,主业是编地理类杂志《中国三峡》。

  记者:怎么看待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后,媒体纷纷采访译者?

  柳向阳:和格丽克联系不上,只能这样通过译者去了解。我常说的观点是,译者本来就是为人作嫁衣的,本来就是幕后的人,又不是我得诺贝尔奖了。

  我觉得大家还是去读她的诗,不能读英文的就读中文翻译的。不过,读格丽克的诗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需要对古希腊神话、圣经等有了解,对诗歌本身有一定了解,如果平时不读诗,或者只是了解点英文,那距离她还非常遥远。

  记者:怎么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柳向阳:我打过一个比喻。诺贝尔奖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是有的人喜欢那个菜,有的人不喜欢那个菜,还有人可能喜欢那个菜他不知道,现在诺贝尔评委会把这个菜端过来让大家尝一尝,有的人不喜欢还不喜欢,有的人喜欢他还喜欢,可能喜欢的人尝到了会喜欢,可能不喜欢的人尝到了还不喜欢。大概就是这样子,没有特别的意义。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