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手提肩扛修建“红旗渠” 今日干群同心共建美丽家园

2020年10月21日10:1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蔡长伟 通讯员 郑喜艳)六十年代,平顶山高新区遵化镇石灰厂村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驻村干部带领下,全村400多名劳动力全部出动,手提肩扛,一切全靠原始劳作,用了三年多时间,在沙河建了一座24米高的提灌站,围绕村庄,建了1700多米长的大干渠。当时被称为石灰厂村的“红旗渠”建成第一年,小麦亩产580斤,比原来高产十多倍,从此,村民可以经常吃上白馒头了。自2016年10月至今,借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重拾当年修建村庄“红旗渠”精神,在村集体经济极端困难下,艰苦创业,改变了昔日村庄落后面貌,将该村建设成为一个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

近日,大河网记者走进石灰厂村,通过深入采访,为大家讲述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故事。

明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名榆林王,后改为石灰厂

石灰厂村位于平顶山高新区遵化店镇东部,西邻311国道,东临神马大道,南邻风景秀美的沙河。辖石灰厂、杨古寺两个自然村,八个村民组,多王、张二姓。

明洪武年间,有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在榆树林旁建村,名榆林王。清时,村南沙河码头上由漯河商人建一石灰厂,改名石灰厂村。

现在,石灰厂和杨古寺还有两棵生长着的大槐树,两搂多粗,直径有一米。虬枝荏苒,枝叶繁茂,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据说是从洪洞带的种子,迁此时种下的。

村里几百年的古槐树

在该村党群服务站西邻街道北200米,有一躺倒在路边的古碑,字迹清晰,保存尚好。碑上记载了从洪洞迁移在此建村的历史,讲述了王姓自始祖到九祖的家族繁衍史。碑上显示,清咸丰五年村名已改为石灰厂。

该村今年86岁的老人王金保介绍说,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这里的渡口码头有大船,面粉、煤、石灰等货物在这装船,运送到漯河。沙河发源于鲁山的大盂山,与汝水同源,向东流向漯河,入淮河,解放前漯河的航运直通上海。那时水路是主要交通要道,可见石灰厂村渡口码头的历史悠久和繁荣,足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村庄的“红旗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村庄的渡口码头日渐衰落,废弃,石灰厂人靠码头生存成了历史。

石灰厂村土地贫瘠,虽邻近沙河,却没有水利灌溉工程,土地靠天收,当时麦子一亩地打三五十斤,最多百十来斤。“南沙河,北沙岗,垮台不垮台就看石灰厂。”“站在河堤上往北瞧,小麦长得像兔子毛。”这些顺口溜村里的老年人都记得。

六十年代在沙河边修建的提灌站

穷则思变。1967年,石灰厂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拿出敢与老天爷抗争的勇气,下决心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改变村庄面貌。在当时县里驻村干部贺金榜带领下,全村400多名劳动力全部出动,没有一样现代化机械,一切全靠原始劳作,用架子车,手提肩扛,挖土拉土。没有石头,村民到远在十几里外的平顶山上捡石头,到五六里外的卧羊山挖石头,一架子车一架子车拉回来,50斤石头才记一工分。用了三年多时间,到1970年工程完工。在沙河建了一座24米高的提灌站,围绕村庄,建了1700多米长的大干渠。干渠看起来像“悬河”,修建时,先拉土培土坡两米高,然后在土坡上开沟,用水泥石头砌成80公分宽的水渠。

石灰厂村的“红旗渠”

这是一项多么艰苦浩大的工程啊!在缺吃少穿的艰苦年代,石灰厂人用生命和汗水艰苦奋战,说是村庄的“红旗渠”一点儿都不夸张。当水渠修成拉闸放水那天,看着哗啦啦的清水在水渠里欢快地奔腾,流向干涸的土地,这些敢于与天地斗的汉子们,留下了激动自豪的眼泪。水渠建成第一年,小麦亩产580斤,比原来高产十多倍,打了个大翻身仗。从此,村民可以经常吃上白馒头了。

村庄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文化红红火火

清朝时,石灰厂私塾教育兴盛,村里至今流传着“去八个中九个”的趣事。有一年,私塾先生王培恒领了8个学生,去南阳府参加秀才举人的考试,半路拾了一个学子,一同参加考试,结果全中了。现在村民王海燕房后,有一上马石,据说是举人王培恒家的。

上马石

60年代,村庄成立了剧团,唱的是越调戏,演员有二三十人。红火时,曾到南阳、方城、叶县等地演出,代表剧目有《火焚秀楼》《收姜维》《李天保借粮》《跪嫂》《穆桂英挂帅》等。2001年,村里又成立了老年秧歌队、腰鼓队。闲暇和逢年过节时,村里热闹得像赶庙会。唱戏的开锣了,腰鼓队鼓敲得震天响,扭秧歌的彩带舞得人眼花缭乱。

今年78岁的李花大娘,敲大鼓敲了几十年。一双鼓槌把鼓敲得风生水起,那精气神,像小伙子,根本看不出像近八十高龄的老太太。镇里每年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都有石灰厂村民的精彩节目。2019年春节,高新区举办民间文艺团体汇演比赛,石灰厂村在12支表演队中获特等奖,得到8000元奖金。2019年9月,参加平顶山市政府举办的“寻找村宝”活动,演唱的曲目《沙河九曲十八弯》在全市获二等奖。

村上的秧歌队

沙河复航,新建现代化物流港口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上级决定重新恢复沙河通航,历史又一次选择了石灰厂村。沙河漯河至平顶山航运工程,平顶山港段至北汝河口,航道起点位于石灰厂村,终点位于北汝河口,全长24.5公里。2016年7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在石灰厂村南沙河北岸和南岸修建现代化港口和物流基地,总投资五亿多元。

正在建设中的沙河港口码头

经过建设者们三年多昼夜不停地辛勤劳作,码头基建部分已全部完工,已建成500吨吞吐能力的轮船泊位;正在疏通50米宽的四级航道,水深2.3米;河道清理部分工程量已完成约70%,2020年底已具备通航条件。

村支部书记王头指着河北岸邻港口的土地,胸有成竹地说,等沙河复航工程完工正式通航后,村里将依托港口优势,建设200亩地的旅游采摘观光园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蝶变美丽乡村

天高气爽,秋日里走进石灰厂村,仿佛走进了江南小镇。一排排白墙蓝瓦的二层小楼,洁白的墙壁上绘有美丽的图案;家家门前的小花园用木栅栏围着,花园里绿植生机勃勃,月季开得正艳;大街小巷水泥路面干干净净,路边花草树木茂盛。

原来5亩大的垃圾坑变成了美丽的池塘

最让人惊艳的是村中心的街道南侧,今年新建的1700多平米的游园,八角亭,曲径,观赏石,各种花花草草,一点儿也不亚于城市的公园。老年人在亭子里喝茶聊天,孩子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戏耍,村民在游园旁边健身器材上活动,路边的金桂吐着幽幽的暗香,为大家呈现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乡村美景!

四年前的村庄,可不是今天的靓丽景致。那时,街道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刮风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谁家买辆小轿车开进来了出不去。借着上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在遵化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近60的党支部书记王头,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重拾当年修建村庄“红旗渠”精神,在村集体经济极端困难下,艰苦创业,改变村庄落后面貌,建设美丽乡村。

自2016年10月至今,村两委干部没有停下建设美丽家园的脚步,整整奋战了四个春秋,破茧成蝶,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总投资300多万元,治理了村子中心5亩大的臭水坑,清走垃圾,开挖成池塘,四周围上栏杆,种上了花草,如今池塘成了村子最美的风景;修建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党群服务站新盖四间房屋,建了水冲式厕所,拉了围墙;村里主干道、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修建村村通1.1万平米,户户通4万多平米;修建下水道750米,刷白美化墙体6万多平米,建游园1900平米;栽种高杆月季、塔松、黄杨、桂花等绿化树2万多棵;打深井,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我们相信,随着沙河复航,现代化港口物流基地的建设,必将给这个古老的村庄插上腾飞的翅膀。石灰厂村的党员群众,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编辑: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