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市中心、北京中轴线、魅力郑东……我们眼中和城市规划师眼中的城市有何不同?

2020年10月20日19:3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什么是城市设计?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

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城市)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不列颠百科全书)

城市设计是一种真实生活的问题。(Barnett, 1974)

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Lynch,1981)

城市设计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上的努力,它受到公共艺术和建筑学视角的启发,也因工程学科而得以具体化。(Donald Watson, 2003)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是对包括人、自然、社会、文化、空间形态等因素在内的城市人居环境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程实践和实施管理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王建国,2015)

10月19日,在郑州举办的以“科技与城市”为主题的2020第3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作了以《“算法时代”数字化城市设计发展前沿初探》为题的报告,阐述了有关城市设计的思考和想法。

从关注空间到人 城市设计经历四代更迭

改革开放近四十多年来,我们赢得了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但蓦然回首,却发现失去的也很多,各种“城市病”蔓延滋长,我们的人居环境越来越不宜居、城乡风貌越来越缺乏特色且日益趋同,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城市设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如北京副中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美好、富有特色和充满文化内涵的城市形态塑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使是在当下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

与城市形态塑造最相关的专业领域无疑就是城市设计。在一些城市,如伦敦码头区、汉堡码头区、毕尔巴鄂滨水区、德国鲁尔区、香港九龙、上海浦东、南京河西、广州天河等通过恰当的空间营造和环境提升,克服了城市技术升级、产业转型、人口老化等因素所导致的衰退,迎来了城市的强劲复苏,其中城市设计的贡献功不可没。

王建国认为历史上的城市设计经历了古典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三代范型,如今在信息技术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应运而生。

  城市设计使巴黎市中心成为当时乃至现今世界上最壮丽的市中心之一/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第一代范型:古典城市设计

这是被历史一再证明的公众广为接受也很有效的城市设计范型。从时间维度看,19世纪末之前的城市设计基本可以纳入第一代范型。

这一类城市设计面广量大,影响了前工业时代大部分的城市设计活动。其主要特征是依据建筑学视觉有序的价值取向和古典美学的原则、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城市形态进行三度形体和几何法则的控制。例如在19世纪末,欧洲一些城市通过美学角度来构建和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并通过空间美学问题来整合技术、卫生和经济成果,以此解决城市发展无序问题。

1860年前后的欧洲,影响城市设计的主要是工程师和行政官员,如Hobrecht负责的柏林规划、奥斯曼主持的巴黎规划等。到19世纪末,城市设计工作则更多由建筑师负责,到1910年,欧洲城市设计学科逐渐建立起来。

  世界上最大的20世纪以后建成的城市——巴西利亚

第二代范型:现代主义城市设计

工业革命所伴随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现代城市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功能、新问题和新挑战。在特定的社会需求背景下,经过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艺术发展的双重催化,基于功能、效率和技术美学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范型便应运而生,它满足了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现实需要,解决了城市卫生、交通和功能效率等重要问题,为现代主义在全球滥觞立下汗马功劳。

1933年夏天,CIAM4大会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场会议的讨论结果影响了很多国家用现代主义来规划城市,巴西利亚堪称是第二代范型最完整的实践杰作。

1956年开始,城市设计逐渐关注自下而上的公共场所营造、市民社区空间和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设计理念不断完善。1959年,CIAM解体,凡·艾克提出“奥特洛圈”,强调了人类社会与人工世界的关系。相关实例包括纽约原高架货运铁路线华丽变身为当今的“高线公园”、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西安钟楼广场、成都宽窄巷子等。

  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子午线”的北京中轴线

第三代范型:绿色城市设计

现代城市发展日益关注人类社会自身规律而忽视自然规律是不争的事实,而绿色城市设计把城市看作一个与自然系统共生的地球生命有机体,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韧性。

与绿色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的是“有机城市”学说,该学说更关注社区、连续性、健康、安全、平衡、互动性,以及城乡关系、城市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重要性。

1997年,王建国发表在《建筑学报》的论文“生态原则和绿色城市设计”提出“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主张人工系统建设必须基于自然系统来建构组织。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中将“构建生态文明”作为基本的建设发展准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关注的核心内容。

第四代范型: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近20年来,在“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的技术理念、方法和技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城市设计的专业认识、作业程序和实操方法。

数字化城市设计中,常用的数字技术有数据获取、分析以及可视化技术。比如哪个片区人口密度大、城市人流流动区域热度等,都为城市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社会构架的认知。例如:基于夜间灯光亮度和密度分布而看到的世界城市化整体图景;基于交通时间可达性而形成的世界地图;空间句法分析的城市结构;根据相关历史信息绘制数字化历史全息地图等。不少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已经有了不同精度的三维立体的城市空间信息的数据库,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同时,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公众参与和调研方式。通过百度数据公众偏好度和基于谷歌地图、游客、居民、专业人员或者政府机构,采集汇总形成城市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城市意象偏好度信息。

重新理解更具整体性意义的“公平、效率”准则。未来我们如果不能全局整体地把握各种与空间、资源、人的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及其与城市规划和设计相关的意义,就可能根本无法实现原来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郑州市的魅力新城郑东新区/摄影 张文举 

四代城市设计的重点是什么?

从城市设计学理角度看,传统城市设计主要关注场所的形态赋形;现代主义城市设计主要关注城市功能、土地分配合理性及场所意义的空间形态揭示;绿色城市设计强调“伦理之善”和“和谐之美”,揭示了空间形态塑造需要遵循的自然之理;数字化城市设计通过多源数据集取分析、模型建构和综合运用,试图较为科学地建构起计划和市场作用结合的城市空间属性,揭示出更深层和复杂的城市形态作用机制。

王建国认为,从国际视野看,中国城市设计学科和专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发展到今天部分的“领跑”。众多研究和实践案例成果表明,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以部分通过数字技术计量分析并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那么认知本质和趋近真理的途径是实存而明晰的,而这正是“理性规划”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有内涵。


编辑:史海山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