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洪香铺村真“香”!

2020年10月21日07:35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巨成 杨晶晶

  “谢石军变化太大了,生活有了奔头就是不一样!”在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洪香铺村,村民们提起谢石军,纷纷竖起大拇指。

  记者慕名寻访谢石军,大雨滂沱,本以为他在家,结果扑了个空。

  “他肯定在鹅场。”邻居笑着说。

  谢石军果然在鹅场,一群白鹅扑棱着翅膀围着他。

  “去年我家总共收入30多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谈及收入,谢石军笑了。因为8年前的那场严重车祸,他的语速有些慢,反应有些迟钝,但腰杆笔直、声音洪亮。

  去年,村民谢石军年收入30万元,其中养鹅收入22万元。通讯员 洪唱 摄

  从一贫如洗到年入超30万元,机缘是什么?谢石军说,既要勤劳肯学习,更要“能人”的带动。

  “第一年,我参与村里合作社养鹅,挣了一些钱。第二年,祝书记找我谈心,鼓励我出来单干,在技术、贷款、销售方面给我帮助。在他的指点下,我靠养鹅翻了身。”他说的祝书记,就是洪香铺村党支部书记、返乡能人祝孟乾。

  和谢石军的生活一起发生巨大变化的,是深度贫困、软弱涣散的洪香铺村。

  “当时连个村部都没有,村里环境很脏,各项工作都上不去。”2015年,淮滨县科协主席徐传良来到洪香铺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根据“凤还巢燕归来”政策摸排,得知村民祝孟乾在外经商成功,便动员他回乡。“他不愿意回来,我再三跟他说村里的困难和优势,还说家乡很需要他这样的能人。”回忆往事,徐传良乐得哈哈大笑。

  祝孟乾回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自掏腰包100万元,修葺村部、绿化道路,村貌焕然一新;流转600亩土地,办起鸡皮塘沿农场,种花植树,买来鹅苗发展“林下经济”。

  “我先自己干,干得像样了,村民就会来跟着干。”祝孟乾说。

  慢慢地,村民们聚集到他的身边,学种树养鹅,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贫困户不仅脱了贫,更奔上了小康路。

  徐传良讲起一件趣事。迎接扶贫工作检查的时候,检查人员问:“你这数据不对吧?”

  徐传良笑着解释:“人均收入那一栏,我们村比别的村高好几倍,特别突出,像是假的。”洪香铺村还曾作为河南省的代表村之一,参加国务院扶贫工作第三方评选,并取得了好成绩。

  老人在厂里上班,家里有了多项收入。通讯员 洪唱 摄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家乡干出成绩后,祝孟乾邀请在外的同乡回家创业,目前村里已有三家工厂落户。

  记者看见一座厂房,挂着淮滨县星辉制衣厂的招牌。“我们厂月出口额在30万到40万之间,用工60人。”厂长张敏,便是被祝孟乾鼓舞回乡创业的村民之一。

  一位年轻的妈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正在缝纫的她,身边一位小学生专注地坐在缝纫机旁写作业。妈妈叫丁右敏,以前在杭州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如今在家门口务工,她觉得心里踏实了:“工资和在杭州时差不多,挣钱、带娃两不误。”村里留守的年轻妈妈、老人,都在村工厂、农场找到了工作。

  丁右敏把放学的孩子带到厂里,她工作,孩子写作业。通讯员 洪唱 摄

  如今的洪香铺村,壮有所用、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良田规划出稻田、花木、双孢菇种植基地,路边是莲子、芡实加工厂,厂内设直播间,一派朝气蓬勃的现代村庄气象。

  “来村里参观的人很多,都说我们洪香铺村现在是真‘香’了!”村民陈景友对记者说。

  “吃完饭再走,我抓点黄鳝你们带回去,还有鹅。”谢石军再三挽留记者吃饭。村民说,老谢以前很萎靡,现在挣到钱就像换了一个人,热情开朗极了。

  采访手记

  饮水思源,胡马依风。祝孟乾深知本村地势低洼、易旱易涝的特点,果断放弃传统种植,选种适宜的经济作物,狠抓特色产业发展,还鼓动其他同乡回归创业。

  路子多、信息灵、人脉广的能人回归了,带动了智力、资本、项目的回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

  乡村名片

  洪香铺村位于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西部,耕地面积5375亩,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582户21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849人,现已脱贫189户823人。

  目前,洪香铺村形成了“2基地3车间4种3养1农场”的产业布局,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2019年村里毛收入900余万元,实现脱贫摘帽。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