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太行小镇,1.8万人从事食用菌产业 743人已全部脱贫

2020年11月19日16:04

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段伟朵

  小小食用菌,却撬动了太行山脚下一座小镇居民们的“致富梦”。19日,记者来到了新乡市辉县冀屯镇,探访这里的扶贫进展。

  抬头远眺,巍巍太行气势磅礴;举目四望,小镇居民安居乐业。

  【探访】一座小镇,1.8万人从事食用菌产业,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

  蓝紫色的光照、环境又冷又湿,望不到边的架子上,一簇簇白玉般温润的金针菇正在安静生长。通过高科技严格控制的光照、温度、湿度,这是它们最喜欢的成长环境,进而也保证了品质。

  成熟后的金针菇,在自动化的流水线上出库,诺大的工厂,工人并不算多——这是记者19日在冀屯镇一家金针菇生产基地看到的景象。

  “冀屯是个特色农业大镇,近年来,我们主打食用菌名片,奋力打造‘中国第一菇’。”河南省人大代表、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告诉记者,这个金针菇生产基地是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之一星河生物总投资11亿元打造的,可以实现日产金针菇300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此外,全镇传统食用菌大棚突破1万座,1.8万人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故事】失独老人迎来幸福生活,来看看他的“小账本”

  在冀屯镇宪录村村民郭贵江老人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这位老人的幸福笑容。不过,早几年前,笑容很少出现在这位73岁的老人脸上。

  老人家目前有3口人,他与老伴带着一个孙子。孙子4岁那年,老人唯一的儿子车祸去世,儿媳改嫁,从此,家里不止失去了经济上的顶梁柱,更让两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失去了精神支柱。

  (苗海云(左)和郭贵江)

  “没少往他们家跑,心理上的创伤需要一点点弥补。”村支书苗海云说,老两口都没有工作,孙子又年幼,这家成了贫困户中的“重点对象”。

  从上学期间,村里就给小郭申请了补助,一个学期补贴2000元;毕业后,镇上给牵线,小郭在附近的一个效益很好的电厂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多。老两口不愿意闲着,村里就给安排了一个公益岗,负责一条街道的卫生,一个月能拿950元的工资,家里的生活开始越来越好,2018年已实现脱贫。小郭今年22岁,大家又开始关心他找对象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月,郭贵江还有另外一笔收入,来自食用菌基地,这是镇上建设的一个扶贫产业项目,村里的低保户都有。

  此外,老人家每月还有光伏补贴、电费补贴等,一家人的生活,再也不成问题。

  【扶贫】扶贫故事讲不完,全镇贫困户278户743人已全部脱贫

  这样的扶贫故事,在冀屯镇说也说不完。

  高五姐,丈夫在工地上干活意外摔伤,成了高位截瘫,当时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家里却没钱交学费,上还是不上?老二在褚邱村上学,骑车费1块,舍不得花,每天跑步上学,生活费一星期才5块,成天也没有吃过肉。

  后来,赵化录知道了她家的情况,通过帮扶解决了燃眉之急——给了1万块钱学费,还给买了衣裳、手机、学习用品;从初一到初三,给老二补助生活费6000块钱。如今,俩孩子一个读了研究生、一个参军——高五姐的“担子”有了人分担。

  张学顺,此前干活受伤,无法干重活。2016年“7.19”大暴雨,他年久失修的房子倒塌,家里也没钱修整。也是镇上帮扶,让他重建家园,如今,他力所能及干起了收废品工作,一年收入也好几万。

  “截至目前,全镇贫困户278户743人已全部脱贫。”赵化录介绍说,就产业扶贫方面,今年实施了投资580万元的益三村食用菌种植扶贫项目,占地90余亩,新建食用菌大棚58座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目前预计带动冀屯、赵固、北云门3个乡镇共700余户贫困户受益,实现户均年增收不低于600元;光伏扶贫方面,一季度享受光伏直补496人,前三季度享受直补55.6万元。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