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王建勋:33年义务加班1000多个日夜 他如何钻研技术成“多面手”?

2020年12月04日13:1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至少晚一个小时下班,不要一份加班费”“完成创新发明项目数十项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被大家称为‘全能义工’”......在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提起王建勋,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

王建勋是谁?他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12月3日,“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帘子布公司,走进公司捻织二厂保全工段长、劳模工匠王建勋的故事。

钻研技术成“多面手” 43项发明成果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

“学技术需要十分努力,其中三分靠师傅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七分则要靠自己用心学习、刻苦钻研。我就是这样从一名‘临时工’到正式工,再成为‘多面手’的。”提及入行尼龙帘子布行业,王建勋告诉记者,当时他是从临时工干起,跟着师傅白天学习晚上练习,掌握了最基础的尼龙66纺织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

“一年后我转正了,成为一名捻织机设备保全工,学技术的劲头更足了。”王建勋说,刚接触织布机时,他感到很生疏,维修保养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但是他不会就问,他一边向老师傅请教有关维修技术,一边拿着设备说明书对着织机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进行熟悉,了解每个部位在织机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就这样,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织机的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等五大运动的基本原理。他还不断钻研技术,让自己成为“多面手”,更好地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和技术改造,解决生产难题。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从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建勋完成拉丝机、双面氧化铝导丝器、综框防护板等43项发明成果,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被公司聘任为“首席技能大师”,还获得了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帘子布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棉尘俗称花毛,是捻织车间火灾事故主要危险源之一,减少花毛、收集花毛一直是困扰捻织车间的老大难。2018年,帘子布公司提出“像煤矿治理瓦斯一样治理花毛”的安全理念,制定了“零花毛”目标。为了降服花毛,王建勋查资料、画图纸、买配件、找工具,自己动手设计棉衬收集器。

“当时是经过了7个月20次的反复调试,终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一个机台每天就能收集45克左右的花毛,棉尘收集率由25%提高到88%,大幅降低了火灾风险,也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王建勋对记者说。

33年义务加班1000多个日夜 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至少晚一个小时下班,还不要一分加班费——你能做到吗?王建勋能。”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33年来,王建勋义务加班为厂里奉献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所在的工段也创造了21年无一人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的纪录。

王弢还说,无论什么事件、在哪里,只要单位一个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因此被大家称为“全能义工”。他的几任厂长都说:“只要建勋工作室的门开着,我心里就特踏实。”“生产中有难题的时候,建勋就是我的最后一张王牌。”

“我们其实都很心疼他,很多领导经常对他有一个共同的动作——撵,撵他回去休息。”王弢说。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王建勋得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买来10根钢条,把它们穿插在医疗护腰带上,给自己特制了一条“钢板”腰带,一干活就戴上它。现场,在大家的提议下,王建勋从腰上解下了“钢板”腰带展示,一条条钢条分外“刺目”,它支撑着王建勋的脊梁,也见证着他的默默奉献。

“不善言谈、默默做事、精益求精”,这是在采访王建勋中记者感触最深的。“以前我并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上班之后,我才越来越明白精益求精的重要性。”王建勋告诉记者,作为工人,就是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分内的活干好。

如今,对王建勋来讲,技艺的传承同样重要。“公司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并以我的名字命名,作为开展尼龙66帘子布织造装备改造、技术攻关,培养高技能工艺操作人才和设备维护人才的平台,也成为我开办‘大师讲堂’、传承技艺的舞台。”王建勋介绍,多年来,工作室已经先后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0余人次。

“未来,我还会继续把所学所知道的毫无保留传承下去,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王建勋说。

编辑:王亚辉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