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记者 刘杨
从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到闻名行业的技术革新能手,再到享誉全国的豫菜名厨......12月1日至5日,大河网记者参与了2020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深入企业、班组等基层一线,对劳模工匠典型进行集中采访,聆听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见证了他们背后蕴藏的工匠品质。
坚守——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坚守一个行业,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至少晚一个小时下班,不要一份加班费”“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被大家称为‘全能义工’”......在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采访王建勋时,记者被他身上的坚守与付出深深打动。
33年来,王建勋义务加班为厂里奉献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所在的工段也创造了21年无一人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的纪录。其间,完成拉丝机、双面氧化铝导丝器、综框防护板等43项发明成果,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王建勋得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买来10根钢条,把它们穿插在医疗护腰带上,给自己特制了一条“钢板”腰带,一干活就戴上它。现场,记者看到了王建勋从腰上解下了“钢板”腰带,一条条钢条分外“刺目”,见证了他的默默奉献与坚守。
在花都鄢陵,记者见到了靠果树栽培育种和写论文出名的“泥腿子”“土专家”——岳长平。在长期科技实践过程中,不论严寒和酷暑,他始终坚持扎根生产一线,带领鄢陵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职工开展小麦、花木、果树杂交育种,细心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探索总结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从事果树育苗栽培研究38年,岳长平获得了众多科技成果,也给自己挣下俩“名号”:“土专家”和“大傻瓜”。他在接受采访时却说,“搞果树育苗栽培不能怕‘土’,越‘土’才越接地气;自己出力流汗搞科研让别人摘‘桃子’也不能怕人说‘傻’,‘傻人’自有‘傻人’福。”
创新——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坚持不懈,也是对工作的不断创新。
河南油田采油测试首席技师朱一斌已经坚持创新38年了,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坚持创新,就是觉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实实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
38年来,朱一斌研制改进井下工具、测试仪器等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国家级QC成果1项、部级QC成果3项、局级QC成果7项,科技进步成果奖50余项,填补了65项国内注水技术、测试技术、测试仪器和测试工具的空白,多项技术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在科研行业深耕了20余年的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英新也始终在不断创新,他先后成功研制了常规柔版、数码柔版、金属基树脂版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引领中国柔版发展方向。
“国内柔版,华光2011年市场占有率不足5%,2014年迅速提升到35%以上,产品出口美国、韩国、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柔版研发的速度和力量。”在采访过程中,提起这些,高英新流露出满满的自豪。他还向记者透露,目前他和团队在自平顶网点柔版、金属基柔版、热显影柔版等研发方面均有突破,有望在未来2~3年投放市场,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引领中国柔印行业发展,深度参与全球竞争。
传承——
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分外重要。“我十六岁真正进入厨师行业,六十年来始终把做好菜品放到第一位,对食材追求质量,对技术追求完美。”“豫菜名匠”赵留安说。他先后被评为国家高级烹饪技师、首批注册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中国名厨。他培养徒弟众多,仅带出的烹饪技师和高级烹饪技师就有20多名。
“1994年,国企还有退休接班政策,我接父亲的班时17岁,正在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子弟学校职高班学习电焊,所以上班后干的也是焊工。”在采访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焊工教练、高级技师陈建平时,他告诉记者,年轻时就是接下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电焊工。
随后参加三门峡铝厂自备电厂建设,他结识了师傅苏长为。“师傅指导、讲解很认真、很透彻,让我很快掌握了焊接要领。”陈建平告诉记者,师傅手把手教他,帮助他在短期内成为一名优秀焊工,他也是这么带徒弟的。
7年的焊接技术教学生涯使陈建平拥有数百名徒弟,在此期间,陈建平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在2016年成立,工作室着重于研究焊接新工艺、焊接新设备、新材料的焊接以及焊接技术培训。三年来工作室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0次,参与培训人数370余次,签订“一对一”导师带徒协议30份,30名应届生在师傅的指导下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加技能人才。
坚守、创新、传承......采访中,这些劳模工匠用个人事迹展示了新时代劳模工匠是如何炼成的,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日前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信,在这些精神的感召下,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劳模工匠,会有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