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味儿】商城遗址的“城南旧事”

2020年12月09日20:4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那时候,男女老少差不多每天都要上城墙,娃们爬上去做作业、溜滑梯;大人进城去平等街菜市场买菜,夏天上城墙上纳凉;城墙根儿和城墙上还有很多住家户……”

你捧在心尖儿的商城遗址,是他们的书桌、滑梯、住所

时间在流逝,城市在长大,但是住在城墙边的居民们走进几十年如一日的胡同就定格了,一切仿佛不曾改变。

78岁的后阜民里居民老穆在这儿住了42年。1946年跟随父母从开封逃荒到郑州,最开始在老坟岗移民大院落脚,后来搬到北顺城街,1978年搬到后阜民里,一直到现在。

“我们来时啥样现在还啥样。”阜民里在西南城墙外,和城南路平行,分前阜民里和后阜民里。逼仄的胡同不足两米宽,两侧都是红砖黄墙的二层小楼。除了少数原住民外,大部分住着火车站附近做生意的租客。

“这里很多居民都是从开封来的,当时周边都是小摊小贩,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也开始做小生意。我是砖牌坊街小学毕业的,后来进工厂当了电工,老伴是北京华联的老员工。”对于我们现在捧在心尖儿的城墙,老穆说,那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老穆告诉记者:“以前城墙上很多住家户,城墙脚下布满商店,卖羊肉汤的、卖锅盔的、卖茶水的、看小人书的、卖副食品烟酒的……孩子们一放学就往城墙跑,写作业,把城墙当滑梯比赛。城墙上长满了桐树、榆树、槐树,大家夏天就上去纳凉。”

对于老穆的妻子来说,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平等街买菜,“过了城南路,迎面城墙上就有一条斜向羊肠小道,走过去就进城了。”所以,老穆们基本上每天都要进城、出城,上学、买东西。

现在,老穆老了,而城墙则在封闭进行改造。从远处望去,南城墙南侧的城南路沿街商铺林立,北侧的南学街万家灯火,中间的城墙遗址漆黑一片,几棵高耸的大树和房屋残垣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仿佛被拉回到40年前的郑州。穿过北顺城街、大同路,霓虹闪烁的二七塔和德化步行街就映入眼帘,有点恍若隔世。

为什么城墙根儿的人擅长做生意?或是得了汤的真传

每个首次来郑州的人都会先去二七逛一圈,百年德化凝聚着豫商的文化与精神,二七商圈服装批发业因银基商贸城、世贸购物中心、锦荣商贸城等批发市场而声名远扬。

作为二七商圈生活区的商城遗址西南城垣周边,则汇聚了郑州大多数百年老字号,时至今日,这里依然店铺林立,颇有烟火气息。

为什么城墙根儿的人这么擅长做生意呢?老穆的回答是:从小摊小贩到开门立户,代代相传。也有人说,商朝人本就擅长经商,作为商城遗址的核心位置,这儿的人可能得了真传。

相传,商部落手工业和畜牧业发达,以造牛车闻名。部落里的人当时就擅长做买卖,经常驾牛车在各部落间易物换物。当时为一方诸侯的首领汤,实行仁政,励精图治,商国人口日益增多,粮食充足,国势强大起来。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推翻夏桀统治,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位置就在今天的郑州商城遗址。

你知道商城遗址,但你知道它的范围吗?

1950年秋天,有一位名叫韩维周的小学教师,在郑州东南郊二里岗一带,采集到一些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经文物考古部门鉴定,确认为商代遗物。

1955年秋,在商代遗址中部的白家庄发现夯土层,沿着夯土走向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纵长方形城垣,经考古发掘证明,这是一座比安阳殷墟还要早的商代城址,已经沉睡了3000多年。

亳都位于郑州市老城区内,遗址面积达25平方千米,商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是东起凤凰台,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园路,南到二里岗,由宫城、内城、外城构成。

管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博专业馆员郑晓旭告诉记者,宫城是商代君王临朝起居之所,至今底下仍埋藏重重叠叠的宏伟宫殿基址;宫城与内城之间是王公贵族、老百姓居住区域;内城和外城之间发现了很多制铜、制骨、制陶作坊和铜器窑藏坑,说明那时主要生产工具是青铜器、陶器、骨器,还有少量玉器。

郑州商城遗址以周长约7公里的内城城垣遗址和分布范围巨大的宫殿区遗址保留最为完整,也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内城城垣近似长方形,仍保留有总长2586米高大连续的地面墙体遗存。

商代亳都城池自建成便为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3600余年,城址不移、人脉不息,至今仍为繁华大城,在中外城市发展史上堪称孤例,可谓当今世界年龄最长都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推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商城遗址最高处在哪儿?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1200年前,唐代诗人李商隐客寓郑州,感慨当时牛李党争,内心无比惆怅。而这首诗就是他在如今的商城遗址西南城垣最高处所做。

据《郑州志》记载,唐宋时期在西南城垣上曾建有唐宋八大名楼之一夕阳楼,该楼耸立于城墙之上,可俯瞰全城,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楼上,楼影泻入城中,留下了使古郑州人至今念念不忘的历史盛景。令人遗憾的是,夕阳楼在清末已经坍塌,至民国已经消失不见。

站在城南路向北遥望,会看到城墙最高处的一个圆形区域。在采访过程中,居民更喜欢称它为“警报山”,老穆说,他还在附近的防空洞躲避过。

郑晓旭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城墙地面最高处:“考古工作者根据城墙低槽宽度20米、顶宽10米,计算出城墙的高度可能为10米,现存最高8米多,就是这里,也是夕阳楼的旧址。”

2008年,西南城垣实施浩大拆迁工程,城墙得以显露出来,在拆迁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清代“夕阳楼”碑刻的下半截,更加证实了夕阳楼楼址的位置,因此将西南城垣两侧区域命名为“夕阳楼片区”。

古人建的土城墙,为何3600年屹立不倒?

郑晓旭说:“虽然城墙是土质修建,但采用土分层板筑法,每层夯土厚度一般为8~10厘米,也有厚达20厘米薄达3厘米的。由于夯层薄、夯窝深,所以夯土层相当坚硬。从夯筑的质量看,城墙中部夯层较厚,质量差,有的地方甚至比较松软,而城墙边缘部分夯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被迫参加筑城的奴隶们,为了反抗消极怠工的结果。”

而现在看来简单的工序,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根据内城墙土方量估算,城墙的修筑时间在10年左右。

土城墙的保护是世界难题。大河网记者从西大街办事处了解到,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留住城市记忆,打造最具烟火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区”,2011—2012年,郑州实施了西南城垣保护展示工程,对西南城角至紫荆山路口的城垣遗址进行加固修缮和覆土保护展示,并对修复后的城垣遗址外侧进行绿化,城墙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

2017年,商都历史文化区征迁工作正式启动,至2018年年底,夕阳楼片区征收工作基本完成。

2019年5月,管城区启动郑州商城保护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郑州商代都城城垣遗址公园环境提升工程。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文化遗产跟民众的现实生活日益紧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民众才会衷心拥护文化遗产保护,才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有尊严。”

虽然现在的城墙围着围挡、正在改造,但是大河网记者了解到,未来建成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会对公众开放。

夕阳西下,世世代代城墙根的人在这里生活、居住,只有让城墙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相关推荐

 · 【河南味儿】走过这条梨花巷,你便走了3600年

 · 【河南味儿】紫荆山的“山”在哪里?

 · 【河南味儿】郑州中科大厦将爆破,老科技市场商户都去哪儿了?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