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绽放遗珍光彩——郑州市“十三五”文物保护工作回眸

2020年12月30日07:35

来源:河南日报

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5300年前“河洛古国”王羿摄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文物“牙雕蚕”

  □温小娟 李生刚 赵鹏

  从探索“生态保遗”到“考古前置改革”,从提出“三年内建设100家博物馆”的目标到着力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从成功举办“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到“第九届博博会”等多项文博行业“国字号”活动落户郑州,再到今年5月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5300多年前“河洛古国”……“十三五”期间,郑州市文物事业蓬勃发展,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文博届的一颗耀眼明珠。

  文物,承载着家与国的历史记忆,是一座城市亘古不变的精神载体。五年来,郑州市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局,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双百工程”建设让文物古迹魅力再现

  郑州文物家底丰厚,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保单位83处、省保单位123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为让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活”起来,提出了“双百工程”建设三年目标:2019年至2021年,在全市建设100处以上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100家以上博物馆。

  2017年,郑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保遗”模式,将文物遗产遗存保护展示与生态建设、人民群众社会文化活动空间、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古遗址、古城址保护利用新模式。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开放和新建生态遗址公园总数达到107处,其中44处已建成开放。其中,郑韩故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这几年,生态遗址公园的渐次呈现成了城市文化建设新的突出亮点,彻底改变了以往古遗址、古城址保护形式单一、文化内涵展示不足、观赏效果不佳、群众获得感不强的局面。“如今,这些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成了百姓休闲娱乐好去处,更是激发和增强市民文化自信的文化地标,强化了整个城市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高品位,形成了文物保护增强、居民环境改善、周边土地增值、城市品位提升等文物保护成果多方受益、共享共赢的新局面。”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按照3年时间在全市建设博物馆100家以上的战略目标,将在航空港区苑陵故城、惠济区大运河文化片区、中牟绿博园片区、高新区双湖片区等地规划建设四个博物馆聚落,全面构建中原文化对外展示的“新窗口”和城市“会客厅”。

  现在,郑州高标准筹划黄河国家博物馆、中国天文博物院、二砂工业遗产博物馆、北伐战争纪念馆、南水北调博物馆、青台遗址博物馆、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利用“博物中国”——中国数字博物馆集群平台,把新郑市博物馆作为试点,积极推进县市级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同时,加大非国有博物馆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市民文化需求。

  截至目前,全市备案和新建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68家,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市博物馆不断丰富社教活动,平均每年打造1-2个省级以上精品展,相继推出了《古都郑州》《星空下村落》等一系列省级以上精品展。五年来,举办《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珍宝特展》等各类临时展览560个,累计接待观众4300万人次。

  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解读灿烂的中华文明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发端传承的?这些牵系民族根脉的问题,始终是中国考古人要揭示和回答的根本之问。

  今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5300多年前“河洛古国”,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为探索中华文明进程问题,郑州市文物考古人从未停下脚步,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荥阳汪沟遗址、青台遗址及郑州西南郊区的黄岗寺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一系列仰韶文化城址被发现,一个具有早期城市群性质的大型聚落集团面貌逐渐清晰,充分证明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与此同时,加强文物课题研究,不断加强阐释文物内涵价值和基础研究。成立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彩陶整理与研究》《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研究——裴李岗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等研究课题20多项,先后立项研究课题245个、委托重大研究课题30余项;完成织机洞遗址、秦王寨遗址等10个旧石器考古、中国丝绸起源考古、“中原地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支撑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为中原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国基本面貌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实施考古前置改革织密文物安全防护网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郑州市文物工作者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竭尽全力地保护好脚下这片土地的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升保护文物依法管理水平,织牢织密文物安全防护网。

  铮铮誓言看行动。2018年,郑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点实施考古前置改革,将建设用地“先出让,后考古”的传统做法改为“先考古,后出让”模式,变过去被动跟进为现在提前主动完成,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前,提前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和完成审批手续,真正实现“净地”挂牌出让。这一创新做法先后得到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全国进行了推广。

  在任伟看来,实施考古前置改革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建设项目对地上地下文物造成的破坏,强化了文物考古工作对城市建设的服务能力,促进了文物保护和城市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这份数据见证着郑州市文物工作者的初心和努力:“十三五”时期,全面完成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排查文博单位539个,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119处;与市公安局持续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1名,缴获涉案文物200余件(片),对文物犯罪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强化科技力量在文物执法中的应用,购置无人机等设备,先后有17个三防项目用于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以整治法人违法为重点,以文物执法巡查为抓手,健全文物行政执法长效机制,实现了市级以上文博单位全覆盖。进一步完善郑州市文物违法举报平台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工作成效明显。严格责任追究,健全文物违法行为惩戒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文物行政执法能力。

  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基础保障。郑州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十三五”以来,郑州市研究制定了《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编制,先后编制《少林寺塔林一期保护维修方案》等20余个保护方案,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完成观星台等近20项重点文物建筑群保护修缮工程。同时,加强文物本体保护规划方案编制,先后编制南洼遗址等30多个保护规划方案,完成苑陵故城内城墙等20多项本体保护工程。

  高质量谋划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如何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这是摆在郑州市文物工作者面前一道时代课题。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文化,郑州文物系统启动全域文物保护利用核心示范区规划建设,编制了《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商代王城、黄帝故里、河洛汇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荥阳故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文化遗产廊道项目建设,打造郑州黄河文化国际交流的“世界名片”,构建国际级的黄河文明寻根胜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

  另外,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部署,高起点谋划以构建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中心城区文化板块构成的“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为抓手,其中,黄河沿线中华文明发展主线文化带重点按照“一核”(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两节点”(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三片区”(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互动体验休闲区)优化布局,打造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西山遗址、双槐树“河洛古国”、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和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为支撑,积极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心,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的全球吸引力、辐射力和感召力。

  “十三五”期间,郑州市不断擦亮文物名片,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参与国家“中华文明走出去”工程,组织专家赴罗马尼亚、埃及联合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推动中原文化“朋友圈”持续扩大。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郑州市文物工作者始终不忘初心,用切身行动守护华夏文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