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变身“土专家”

2021年01月04日08:17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梁慧晓

  2020年12月29日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尽管乡村田野里还弥漫着阵阵寒意,许昌市纪委派驻范湖乡西于村第一书记许付民就开始在位于西于村东头“赤松茸”塑料大棚里,查温度,看湿度,俯下身子揭开地膜观察出菇情况,不一会儿,宽广的额头上渗出滴滴汗水,鞋上也沾满泥土,看到自己精心管理的“培养基”里拱出一颗颗白色的嫩芽,他黝黑的脸上乐开了花。

  许付民驻村伊始,就深入调查研究,牢牢牵住了村里“软弱涣散”的“牛鼻子”,抓党建,强班子,带队伍,短短半年时间,使昔日的“老大难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在一无资源,二无优势,习惯传统种植的平原乡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50”“60”人员,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着实让许付民书记费尽了脑筋。为此,他走访民情民意,寻求现有条件下提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好路子;到许昌市拜访农科所专家,化验土壤土质,气候条件;到宝丰,鲁山农业种植公司学习取经,经综合考察评估,当地的自然环境可以满足高效农业项目“赤松茸”生长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发展产业,最关键的是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无资金是无源之水,没技术是无本之木。他经慎重考察对比,与宝丰县弘亚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商讨签订基料、菌种和技术保障,在村集体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向上级申请争取第一书记专项资金投资,成为西于村食用菌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时不待我,说干就干。经过协商,许付民租用本村村民闲置多年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的两间塑料大棚。2020年9月30日晚,随着两大卡车培植赤松茸的木屑、谷壳、生石灰的到来,第一书记实验田正式启动。“许书记要种实验田”成了西于村群众茶余饭后谈论的头条话题,各种声音纷至沓来。

  “就他,一个城里来的白面书生,能行?大棚菌类俺种半辈子地了都不敢碰,谁种谁赔。”村里几个种地能手轻蔑地说。

  “哼,不务正业,净干面子工程。”抱着看热闹态度的群众说。

  “许书记,这一年来,你在西于村也干了不少事,俺们群众心里都雪亮着,你还冒哪风险干啥?”好心党员群众劝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多月过去了,在许付民的精心管护下,大棚里种植的“赤松茸”菌种,一个个崭露头角,长势良好。渐渐地,村里群众由最初的猜疑观望,变成了信服。

  52岁的村民徐改勤主动找到村里说:“许书记,你是个干实事的人,让俺也来你们这帮忙吧,我不要工资,就为了学习技术。”从此,大棚里多了个编外志愿者,随着她的加入,带动了村里更多的喜爱新型农业种植群众参观学习,并自发组建“西于村食用菌技术交流群”,学习食用菌种植在附近几个村热了起来。

  “赤松茸属于新型菌菇,营养丰富,人体需要的18种氨基酸,它就占17种,投资少,我们截至目前投资不到8000元。产量高,亩产可达8000斤,经济效益显著,保底收购价每斤6元~8元,每亩地产值最高可达4万多元,最重要的是它属于林下经济,不占用农田,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四荒’地,消化农作物秸秆问题,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就业。”

  冬季的暖阳照在充满希望的大棚,棚内的许付民俨然成了“土专家”,他说,赤松茸的采摘期与农忙时节错开,不耽误群众正常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带动群众致富的好项目。自己先尝试,积累经验,为西于村培养出一批带不走的食用菌种植能手,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就是一个驻村书记的正业,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