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3》为何邀请张信哲饰演这位河南考古泰斗?

2021年01月25日18:27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王峰 实习生 熊珂

  1月24日晚,殷墟博物馆终于在《国家宝藏3》中亮相,在这期节目中,吴樾、贾乃亮和张信哲成为国宝守护人带领观众领略殷墟博物馆的风采,解读亚长牛尊、陶三通和YH127甲骨窖穴的前世今生。

  节目播出后,迅速引起网友热议,吴樾饰演的商朝战神亚长,贾乃亮饰演的商朝陶工垚都让网友赞叹不已,其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向以歌手形象示人的“情歌王子”张信哲饰演的中国考古学泰斗石璋如毫无违和感,生动演绎了发掘YH127甲骨窖穴的故事。为何选择张信哲来饰演石璋如?恐怕你们不知道,生活中的张信哲其实是一位收藏家,他也是《国家宝藏》三季以来唯一一位开过个人收藏展览专场的国宝守护人。

  “最牛天团”讲述殷墟文明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型青铜器。这件亚长牛尊不仅是祭礼的酒器,还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国宝守护人吴樾饰演商朝“战神”亚长,和张国立一起现场解读了中国的牛文化。

  除了亚长牛尊,亚长墓中还出土了一个青铜手。关于这个手的用途有许多猜测,有人说是权杖,有人说是捞食物的笊篱,甚至还有人说是痒痒挠……在节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刘煜,副研究员李志鹏、王明辉组成的“最牛天团”详细解读了这个青铜手的意义,人类骨骼考古专家王明晖、动物考古专家李志鹏,以及冶金考古专家李煜还将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拆解“亚长”、“牛”、“尊”,作为亚长牛尊挖掘的亲历者,何毓灵则分享了挖掘场景,并解读殷墟发掘的意义。

  一根“水管”揭开3000年前城市“文明”密码

  作为殷墟博物馆选送的国宝之一,陶三通貌似显得平平无奇。因为无论外形还是功用,它都跟现代排水的三通管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这个最普通、最接地气、最朴实无华、最接近现代生活的陶三通,却携带着解读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王朝都城面貌、城市文明的“密码”。在陶三通的前世传奇中,贾乃亮饰演了手艺精湛的陶工垚,讲述他为部族安居,违抗族长命令,秘密改良陶三通的故事。巧合的是,前世传奇中,贾乃亮饰演的是一名生活在洹水河畔的陶工;现实生活中,贾乃亮是一个自小生活在松花江旁的哈尔滨人。这样的缘分,也让他在守护陶三通的过程中,有了更为特别的感悟。

  纵观世界上每一个古文明发源地,无不是傍依江河湖泊,殷商也不例外。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人民,用看似不起眼的陶三通,逐代构建起殷都庞大的水网,使得商人在此定居273年未再迁徙,而中原文明也迎来了第一个巅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看来,陶三通不仅是商人留给我们的历史遗存,更是老祖宗留下来警醒我们的神器。

  张信哲饰演石璋如,讲述甲骨文历史

  1936年6月12日,在第13次殷墟发掘即将结束时,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殷墟甲骨出土史的奇迹由此诞生。

  据统计,从YH127甲骨窖穴中共清理出土刻字龟甲17096片,占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总量的一半以上,时至今日依旧没有能与它比肩的大发现。

  台湾歌手张信哲在《国家宝藏3》中饰演了中古考古学泰斗石璋如。据公开资料显示,石璋如193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甲骨文研究专家。2002年1月,这位百岁老人还亲往台北历史博物馆参观“兵马俑——秦文化特展”。2004年病逝,被誉为“考古人瑞”。

  石璋如毕生最大的成就是依据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

  据张信哲介绍,YH127甲骨窖穴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其中出土的甲骨文又被称作“殷墟文字”,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为了更深入地了解YH127甲骨窖穴和石璋如等十兄弟的故事,张信哲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台北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前主任李宗焜现场担任今生讲述人,现场分享了石璋如等十兄弟去往台湾之后的故事,以及他20年来研究甲骨文的成果,并解读YH127甲骨窖穴的内容与意义。

  “情歌王子”张信哲的收藏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信哲除了是一名歌手,还是一位收藏家,且是《国家宝藏》三季以来唯一一位开过个人收藏展览专场的国宝守护人。

  据公开报道显示,张信哲的一大爱好是搜集老上海美女月份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自己玩收藏比进歌坛更早,张信哲的收藏理念是从童年便培养起来的,张信哲的童年始终有外婆陪伴身边,外婆曾是民国时期闺秀,外婆的旗袍、外婆的风采深深烙印在他心底。月份牌代表了民国时期潮流的顶端,一张优雅的月份牌能为自己的创作带来很多的灵感。“讲到老上海就会想到美女画报”,张信哲表示,看过月份牌的人很多,但看过月份牌画原稿的人很少。为了留下老上海东方女性美的神韵,张信哲开始收藏月份牌。

  另外,张信哲也是一位明清织绣的收藏家,2015年,张信哲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合办了《潮代——清绣的天衣无缝:清代女性服饰展》,也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个人收藏展。在《甄嬛传》大火的那几年,张信哲凭着对清朝服饰的熟悉程度,曾对电视剧挑错,“甄嬛是雍正时期的人物,但剧中穿的都是同治、光绪年间的衣服,甄嬛所在的那个时代,不管是女服还是男服都是没有长衣的,而她们头上戴的钿子,也是道光年间才有的,皇帝穿龙袍是没有错,但雍正时期的龙不长那个样子。它是一部电视剧,大家会看情节,但我会不由自主地看到那些细节,所以很跳戏。”

  (文中图片来源:殷墟博物馆、《国家宝藏》官方微博以及资料图)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