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答卷:人心齐 穷山移

2021年01月26日07:38

来源:大河网

  讲述人鹿邑县高集乡双堂村第一书记丁连杰

  早上,我和村干部到村头疫情防控卡点值班,看到村民进进出出都戴着口罩,心里很欣慰。值班空当,顺便和村里在外务工人员通个电话,一是唠唠家常,增进感情,二是提醒他们在外安心工作,就地过年。

  2017年10月,我来到双堂村任第一书记。当时,全村385户人家、17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4人,残疾人44人。村里姓氏有18姓,人心不齐,班子瘫痪,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后进村”“残疾村”。

  据村里老人讲,双堂村原叫双堂集,位置偏僻。因背靠涡河天险,解放前曾有国民党残兵驻守,解放后他们大多在此地落了户,“都觉得俺村人成分不好,外村的闺女都不愿意嫁过来,嫁过来的也多是残疾人。”久而久之,村里光棍和残疾人就多起来,45岁的王金良就是其中之一。

  王金良从小患有癫痫,家里条件差,没娶上媳妇,平日里游手好闲、喝酒闹事,村里人都躲着他走。我在走访中发现,像王金良一样得过且过的村民不在少数。

  扶贫先扶志,经过苦口婆心做工作,王金良开始有所转变,喝酒闹事少了。我们又为他申请了公益岗位,负责村里的保洁和巡逻,每月有400元工资。王金良戴着巡逻员的牌子,白天打扫街道卫生,晚上走街串巷巡逻,村里、家里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也精神多了,群众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看到他整天在村里村外忙碌,我觉得只要功夫下得深,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为改善村风民风,我们每年都举办“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庭院”等评选表彰活动,我和村干部敲锣打鼓把奖牌送到获奖者家门口。看着获奖的村民披红戴花,村民们很羡慕,接父母回家住的多了,吵架拌嘴的少了。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作为第一书记,就要带好当家人、领好一群人、选好后来人,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经过选举,5名群众认可的村民进入村“两委”班子。“干部就是要想到前处、干到实处、莫贪好处,不然群众是不会信任我们的。”我经常给村干部这样讲。

  “双堂集,双堂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是村民的头等烦心事,我们决定从整治村容村貌开始。说干就干,村“两委”班子带头捐款,村民们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机械的出机械。目前,村里共整治废旧坑塘6个,开挖土方10万多方,硬化村道6条、总长2300多米,安装路灯160盏,栽树3600多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干群关系大大改善,党支部有了凝聚力,党员干部有了公信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

  发展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根本。我们动员周边种植大户到村里承包土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建起65亩的生态果园和407亩的山药种植基地,吸纳100多名村民务工,带动1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益10多万元,20多户贫困户享受分红,双堂村也于2018年顺利整村脱贫摘帽。

  群众是最朴实、最懂得感恩的人,三年来一幕幕暖人的场景让我终生难忘。聋哑贫困户牛得华家门口坑洼,经常积水,我带着驻村干部用旧砖头垫平,她一个劲儿地朝我竖大拇指;五保老人孟秀荣的瓦房漏雨,我当起泥瓦匠,克服恐高症爬上屋顶更换烂瓦片,老人执拗地留我吃碗她做的手擀面;为减少贫困群众的日常开支,我自费购置理发用具当起剃头匠,被群众送个“理发书记”的称号……

  如今的双堂村,路宽了、水清了、环境美了、人心齐了,更重要的是村“两委”班子重新迸发了活力。看到群众灿烂的笑容、满村室的奖牌和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荣誉证书,我觉得再多的艰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河南日报记者赵春喜本报通讯员李小伟整理)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