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情深——驻村第一书记刘龙的扶贫故事

2021年01月27日08:08

来源:河南法制报

  □赵新新

  “刘书记,我给你们炖了两只鸡,你们太辛苦了,请你们吃顿饭。”贫困户端着一盘鸡肉走了过来。

  “这怎么成呢!大婶,不是说不准这样吗?”两天前,刘龙和同事闲谈时说到吃饭的事,没想到贫困户听到就要把自己家的鸡杀了请他们吃,被刘龙当场制止。

  “我请你们吃的,不算违反纪律,再说已做好了,不吃也浪费了。”贫困户坚定地说道。

  “大婶,你的好意我们明白,这样吧,我们100元买下你的两只鸡。”刘龙说着把钱硬塞给了贫困户。

  刘龙是镇平县检察院派驻贾宋镇苇子坑村驻村第一书记(时任驻村工作队长)。在3年的扶贫工作中,他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受到村民们的拥护爱戴,为该村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年轻”解决“老大难”

  “我虽然没有太多基层经验,但我知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事情就错不了。”这是刘龙的工作秘诀。

  刚来到苇子坑村时,村民对这位“小年轻”并不信任,觉得他是城里人,不懂农村的生活,对他是敬而远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刘龙主动到各家各户走访,通过拉家常的形式了解大家的难处。

  “这一下雨路就没法走,水喝多了容易有结石。”针对村民集中反映的“出行难”“水质差”问题,他立刻向院领导汇报,申请道路硬化、建设净水站项目。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苇子坑村的道路改善了,班车通行了,净水站修了起来,甚至村口还建立了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民闲暇时在这里看书、锻炼身体。大家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是赞不绝口,对这位“小年轻”的高效作风更是刮目相看。刘龙却笑道:“这都是我的基本职责,将心比心,试想我自己出行、喝水有问题,能不急着解决吗?”

  “小道理”讲出“大思维”

  “扶贫先扶志,小康不是事。”这是刘龙的工作思维。

  有了一年多的驻村工作经验后,刘龙发现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依赖心理过重,存在“等靠要”思想。于是,他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与贫困户谈心交流。“人穷志不穷,新闻里那些脱贫致富的示范户,当初他们的条件不比咱们好多少,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谈话内容既有严肃的思想教育又有充满趣味的历史故事,贫困户听后内心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

  为了巩固思想教育成果,刘龙又在村子里定期开展“贫困户脱贫之星”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贫困户进行表彰,并将其先进事迹张贴到村委的宣传栏里供大家学习。如今贫困户都脱了贫,还有10多个村民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整个村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刘龙挂在嘴边的“扶贫先扶志,小康不是事”也在村里流传开来。

  “小厂房”撬动“大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扶贫才是长久之法。”这是刘龙的工作理念。

  为了进一步提升脱贫质效,2018年,刘龙和同事们商量着准备在苇子坑村发展产业。大家认为,苇子坑村整体上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弱,应该发展上手容易、生产周期短的产业,让群众短期内看到效益,激发群众的工作热情。

  “我们准备建个服装厂,再建个养羊场,女同志可以到服装厂上班,男同志坐得下来的也可以来,坐不下来的可以到养羊场工作,你们觉得怎么样?”刘龙挨家挨户地征求意见,村民一致表示支持。

  说干就干,申报资金、选择厂址、招聘技术员工人、购买设备等,一系列项目让整个驻村工作队都忙得不可开交,刘龙作为驻村书记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把关。他说:“产业开发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这上面有点疏忽,浪费了国家的钱,伤了群众的心,我实在是担当不起。”

  经过驻村工作队两个月的努力,臻祥制衣车间、养羊场成功投入使用,为村子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村民就近上班,非常便利,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自主脱贫的意识也明显增强。

  刘龙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扶贫才是长久之法,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脱贫。”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