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学区房市场近期回暖 省消协发布风险提示

2021年01月27日20:14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陈骏

  用虚假房源充当“诱饵”吸引客户到访;销售时的口头承诺不写入合同“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在租房合同中玩文字游戏,各项费用未明示,待消费者入住后再增加费用……作为一名购房者,尤其是此前对购房事宜并不了解的“小白”,您在购房时时候遇到过这样的“坑”?

  临近春节,郑州市二手房市场,尤其是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周边的学区房交易活跃度显著增强。为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河南省消费者协会(下简称省消协)联合链家、德佑、住德、世家等知名二手房中介企业开展了“对假房源说不”为主题的活动,倡导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您在购买或租赁住房时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可拨打本报记者电话(15639075551)或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12315)进行投诉。

  对中介投诉逐年下降,但仍存三类投诉“重灾区”

  临近春节,郑州市二手房市场,尤其是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周边的学区房交易活跃度显著增强。

  “过了年,各小学都要开始报名了,所以春节前后,二手房,尤其是优质学区房都会迎来一波‘小阳春’。”供职于郑东新区康宁街上一家连锁中介门店的资深经纪人这样对记者解释说。

  对于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度的增强,省消协也从即日起,将联合多家知名二手房中介企业开展了“对假房源说不”为主题的活动,倡导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省消协副秘书长王中胜介绍说,根据省消协投诉部受理投诉情况显示,2018年共受理房屋房产类投诉63件;2019年共受理68件;2020年共受理75件。2018年共受理房屋中介服务类投诉20件;2019年共19件;2020年共3件。

  “房屋中介服务纠纷的投诉逐年下降,但所接到的投诉领域也相对集中。”王中胜说,目前,对房地产市场领域的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经营者私下的承诺难以兑现,消费者维权难。王中胜介绍说,部分房地产经营者为了吸引消费者,在销售中常通过口头承诺给予消费者优惠,但这些承诺却不写入合同当中。如某些开发商在明知消费者并不具有购房资格的情况下,私下承诺消费者可以通过走非常规渠道为消费者办理购房资格,或者帮助消费者贷款,但实际上开发商并无法兑现。而事后一旦发生纠纷,经营者多否认前期承诺,或以销售人员离职为由,拒绝履行承诺,而消费者处于已贷款却无法购房,或者交了定金无法收回等窘境,取证难维权更难。

  其次,部分黑中介扰乱市场秩序侵犯消费者权益。“这一类型的投诉主要出现在房屋租赁领域。”王中胜表示,在目前的租赁市场结构下,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买方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消费者信息获取完全依靠中介,处于弱势地位。有些中介提供虚假房源,骗取中介费,或是在租房合同中玩文字游戏,合同中各项费用未清楚向消费者明示,待消费者入住后以各种理由增加费用,欺骗消费者。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近年来体现的尤为明显,即销售地与实际履行地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王中胜介绍说,近年来,在许多一线城市地产经营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部分开发商已看到了二、三线城市的巨大潜力,在这些城市销售商铺、养老院等投资性房产。但此类商业行为的销售地与房产所在地多为异地,消费者对当地的发展状况非常陌生,也缺少实地探访与调查,仅仅听信开发商一面之词就下重金投资,常常是连成本都无法收回。即使消费者成功解除合同,多半也会扣除大笔违约金,造成巨大损失。

  租房、买房被“坑”,欢迎致电本报或消协维权

  “为确保房源的真实,贝壳如今建立了总量有2亿套房屋的‘楼盘字典’,其中河南省内有827万套房屋,省会郑州有478万套。今天的成绩,来自于多年来对于真实数据的积累。”在省消协活动现场,说起对“真房源”这一目标的要求,贝壳找房郑州运营总经理祁凯杰如是说。

  交流中,祁凯杰拿着一张记载有3000多条信息的电子表格对记者说,从2018年进驻郑州以来,两年来,贝壳累积对上传假房源的经纪人实施了3060次扣分或处罚,处罚资金全部奖励给了投诉人。

  “从2020年3月起至今,通过全国各地新经纪品牌门店的努力,贝壳全国真房源占比已从当年的86%上升到了如今的95%。”祁凯杰介绍说,在贝壳所建设的“楼盘字典”中,每一条房源信息都需经过回访甄别,确保是真房源。无论是经纪人发现的,还是客户发现的,只要是假房源,包括已经出售的、价格水分较大的、甚至面积不对的,贝壳都会对平台合作经纪人进行追责。贝壳对有问题房源可以做到假一赔百元,并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广大公众监督。2019年,贝壳找房对平台数百万套房源不断进行核查验证,假一赔百元承诺赔付金额超过500万。

  为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省消协也将从即日起联合链家、德佑、住德、世家等知名二手房中介企业开展了“对假房源说不”为主题的活动,倡导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您在购买或租赁住房时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可拨打本报记者电话(15639075551)或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12315)进行投诉。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