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乡下的“小年歇”

2021年02月26日07:44

来源:河南日报

  □张晓峰

  儿时的豫北乡下,其实是没有元宵节这个说法的。那时候信息闭塞,一个村连台收音机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元宵节为何物。但正月十五那天仍然非常热闹,除了没有拜年的风俗,那热闹劲儿不亚于春节。我们这里,春节也不叫春节,叫“年歇”。虽然知道春节这个词儿,但叫不出口,就跟上学时才叫学名、平时相互都叫小名一样,你到村里打听人,要是打听学名,那就费老大劲儿了,打听小名的话则立马有人领着你去。我们把元宵节叫“小年歇”。过了小年歇,年才算过完了,于是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该下地的下地,一年的劳碌又开始了。作为过年最后的“狂欢”,小年歇还是相当有仪式感的。

  过了初六,该走的亲戚都走得差不多了,爱热闹的人就聚拢到村里的德章爷家里了。拂去大鼓上的灰尘,敲一下,还是那么威风,那么勾人心魄,把春风都勾来了,把花儿叫醒了,柳枝也应和着节奏飘舞起来。大姑娘、小媳妇儿,索性把棉袄脱了,露出美妙的身段,平地上扭那叫什么本事,能上高跷才算真功夫。小伙子也不示弱,把巨龙舞得眼花缭乱,把狮子舞得虎虎生风,把村子舞得春意盎然。看来,真本事还得留着,拿手的绝活儿还得关键时候才显露。

  鼓声把我们小孩子搅得心神不宁,但那是大人们的事儿,不让我们掺和。我们就在田野里疯跑,是我们最先知道河里的冰融化了,柳枝一夜间蹿出几寸,谁和谁在麦场里的麦秸垛下面谈恋爱了。我们折下柳条,拧几个柳笛,四处吹着,四处传播着春天的声音。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糊风筝。门帘上的竹篾做骨架,包点心的红纸做“衣服”,妈妈做鞋子的纳底绳做成线,一切都是现成的——我们的风筝飞上天去,大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到了。

  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对小孩子而言,最惦记的还是吃。春节时候的饺子馅,过了初五都吃完了,就是勉强能留存下来也发酸了。而小年歇吃饺子,是天经地义、雷打不动的,条件好的人家还能吃上肉馅饺子。大多数人家,过年时已经把家底花得差不多了。咱们现在把鸡蛋馅的饺子也归为素馅的,但那时候可不是,素馅指的是白菜、豆腐、粉条。好吃不过饺子,素馅的也是美味,吃两顿:十五晚上一顿,十六早上一顿。还要放两挂鞭炮,和吃饺子同步。

  过完小年歇,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填仓节,时间是正月十九。关于填仓节,有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看守皇家粮仓的仓官非常有同情心,私自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以后,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仓官去世的那一天,据说是正月十九。传说不太可信,但节日一直在过。这天晚上,存放粮食的地方要燃灯设祭,祈求一个好年成。新媳妇儿回了娘家,一定要赶回来,到夫家行填仓礼,而娘家人会纷纷送她一些蒸熟的食物,让她带回去。左邻右舍,也都会打发小孩子来给娶进新人的人家送灯,自然,人家会给小孩子一些糖果瓜子之类的吃物。人缘好的人家,收到的灯多。

  我结婚那年,也收到了不少,可惜我家的粮仓好像没有满过。看来鬼神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勤劳才能致富。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