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开局·乡村振兴走前列 | 济源汲“源”

2021年03月01日07:17

来源:大河网

济源蔬菜制种产业扶贫基地本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记者 魏剑 张海涛 胡舒彤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庄严宣告传遍山山水水,亿万人民欢欣鼓舞。

  愚公故里,记者踏访山乡田野,“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标语随处可见。王屋山下,凝望巍峨愚公雕像,这句话萦绕脑海,让人心潮澎湃。

  济源,不仅是济水之源,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精神之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个个新时代愚公锲而不舍、苦干实干,众志成城移走穷山。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济源继续汲取愚公移山精神力量,发扬愚公的韧劲、拼劲、钻劲、闯劲,大地为锦、初心为笔,奋力绘就乡村壮美新画卷。

  韧劲:筑牢返贫防护堤

  初春暖阳照耀,济源王屋镇西门村脱贫户侯来正家,大红灯笼高挂,小院笑声不断。

  侯来正的妻子说,家里流转了土地,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还养了12头牛。“俺家已经脱贫了,还能继续享受帮扶政策,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她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

  2018年济源5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2019年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6万多元,交出了一份合格脱贫攻坚答卷。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之后,济源征衣不解、持续作战,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实行“一户一政策、一户一手册”,精准实施帮扶措施,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王屋镇桃花洞村脱贫户、党员翟道贵,曾经两次主动申请脱贫,去年底又递上了申请——退出公益岗。

  在各项扶贫政策帮助下,翟道贵收入不断增加,去年他一盘算,光地里就能“刨”出2万多元,就主动要求退出扶贫公益岗。村“两委”干部考虑,要让脱贫户抗风险能力再强一些,老翟的辞职申请没有被批准。

  为让群众脱贫步子走得更稳健,去年年初,济源对2019年年底470户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已脱贫(享受政策)户、11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特殊困难群体实行台账管理,对项目收益分配和社会帮扶进行精准对接,确保政策应享尽享,确保年人均纯收入全部达1万元以上。

  济源还创新发挥保险作用,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涵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等5项9个险种的“一揽子”保险,撬动了高达10余亿元的保险风险保障。

  此外,济源还投入200万元推出“防贫保”防返贫保险产品,已累计赔付112户次、110余万元,筑起了又一道风险防护堤。

  “有了这个保险,我们以后看病再也不害怕了。”下冶镇石槽村脱贫户吴玉甲说。他父亲突发脑溢血,前后花费近6万元,防贫保险理赔补偿金大大减轻了其家庭负担,避免了因病返贫。

  拼劲:打好产业特色牌

  春日的王屋镇柏木洼村,田野生机盎然,村民忙着移栽蔬菜种苗。

  “全国每3棵白菜就有一颗种子产自济源。”济源市种子协会会长、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说,济源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一块块山村田地和全球种子市场紧紧相连。

  济源多山地丘陵,蔬菜制种隔离条件良好,近年来把蔬菜制种发展成了山区的大产业。全市蔬菜制种面积3.5万亩,惠及农民1.1万余户,一亩收入少则四五千元,高则1万多元,扶贫增收效果明显。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济源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坚持“扶持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总体思路,构建了产业化扶贫大格局,探索出多项产业扶贫新模式。

  近年来,济源共培育蔬菜制种、烟草、林果、旅游、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扶贫基地50个、旅游产业扶贫带4个、带贫合作社45家。

  “在推进产业扶贫中,济源将各产业链环节与农业农村有机结合,探索开展全产业链扶贫,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达到了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长期关注济源,对此深有体会。

  在位于济源的河南丰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一棵核桃树到一罐饮料,企业和贫困群众的利益都紧紧相连。

  该公司董事长杨团结介绍,公司建设了核桃树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新上的饮料生产线使用了扶贫项目资金,投产后要向贫困村集体提供固定收益;饮料外包装印上了济源扶贫LOGO,销售一罐饮料向市产业扶贫发展基金捐0.1元。

  绿茵种苗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实施订单生产、订单销售,还给予农户生产资料补助,与所有合作社和农户建立了保底收益机制。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双向发力,产业转型和贫困治理相互促进,济源不断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效防范贫困户返贫风险,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不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小项目,聚焦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发展,牵住龙头企业‘牛鼻子’,通过它们来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济源市扶贫办主任贺双福说。

  如“联镇带村”项目,让龙头企业、合作社和镇、村、贫困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开创了贫困户稳定增收的路径。

  目前,济源“联镇带村”项目选定了阳光兔业、瑞星农牧、丰之源三家龙头企业,注入扶贫项目资金帮助企业进一步壮大,企业则带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并且按照一定标准提供收益,每年可增加59个贫困村集体收入1000余万元。

  济源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产业扶贫成熟经验,正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月27日,记者从济源市两会上获悉,今年将积极发展种子繁育、高山蔬菜、优质烟草、富硒林果、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六大产业,继续谋划实施龙头企业“联镇带村”项目,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钻劲:加速城乡一体化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济源是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多年来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惠泽更多农村群众。

  现在,大峪镇王庄村的房车营地颇受游客青睐,在这里游客可以开心玩乐,仰望星空,静听流水,舒适惬意,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美丽乡村昔日“刮风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穷困模样。

  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备祥说,脱贫攻坚让王庄大变样,完善了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整治砚瓦河、修建登山道,村里人吃上了旅游饭。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济源把特惠性帮扶工作与普惠性民生工程有机结合,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坚持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等下沉,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济源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清零,2017年以来对46个贫困村和66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饮水工程进行改造提升,深入开展贫困村、贫困户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济源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低保并轨,2020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月570元。深入开展“双千双扶”教育扶贫行动,千名教师结对帮扶千名学生,2018年全面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学费。

  乡村振兴,人才、资金等要素很关键。济源通过实施吸引人才返乡创业、金融扶贫等举措,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充分挖掘乡村发展潜力。

  薛国军是大峪镇曾庄村90后村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打拼,2019年返乡创业,干起了白玉蜗牛养殖,眼下正准备经营农家乐,办蜗牛宴。在刚刚结束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还当选了村委委员。

  当前,济源围绕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推动小城镇发展。11个镇区全面实现集中供水,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镇镇通天然气,建制村通客车比例、物流网络覆盖率均达100%,1.7万余户村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城乡一体发展持续推进,城乡距离日趋拉近,让乡村不断发生喜人变化,提升着农民的幸福指数。

  2019年,济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61%,居全省第2位,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80%以上。2020年城镇化率达64.6%,较“十二五”末提高6.58个百分点。

  闯劲:激发乡村新动能

  济源,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是一座饱含改革基因的城市。

  近年来,济源敢为人先、探索创新,先后承担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取得显著成效,也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让俺村的资产活起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村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承留镇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告诉记者。

  花石村以山坡、水塘等集体资产做抵押,从银行拿到贷款,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激活了沉睡的乡村资产。

  2018年以来,济源还积极探索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增强贫困村内生动力为重点,实行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化运作,着力破解村级组织运行保障难题,提升村集体公共服务能力。

  2020年,济源59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最高为109万元。

  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济源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补齐治理能力短板。

  “十四五”期间,济源将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有序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交通、水利、林业、供销等领域改革,充分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唐代诗人卢仝的诗句“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描述了当时济源的美好乡间生活。时光跨越千年,这片土地日新月异,乡野活力充盈,村巷生机勃勃。

  “王屋山上菜花香,七岭八洼溢芬芳……立下愚公移山志,乡村振兴铸辉煌。”这是曾获“当代愚公”称号的侯三元写下的诗,满含昂扬斗志,也折射出济源人对乡村振兴的憧憬期盼。

  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今迈步从头越。乡村振兴,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更多的愚公后人,像侯三元一样,正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步履铿锵、昂首前行。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