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蒸”日上的李雪利

2021年03月01日08:46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李梦露

  2月24日一早,在武陟县龙源街道龙源村的华瑞馒头作坊里,老板李雪利穿戴着工作用的围裙、手套和口罩,正麻利地给顾客打包馒头。

  馒头是大部分河南地区春节饮食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每年春节期间都是馒头作坊的销售旺季。

  “今年一共有700多户村民来我家订购蒸馍。”“蒸馍”就是馒头。李雪利拿出一摞笔记本,每本30页,每页上记录一户村民的馒头订单。从去年农历腊月初十至今,一共攒了24本。

  为啥用“户”来计算?“春节的馒头跟平时不一样,基本上家家必备的‘人口馍’和‘大枣花’都是有定数的。”她解释说。

  “人口馍”又叫“大馍”,一户一口人两个,通常是在圆馒头上盖个面片再放个红枣一起上锅蒸;掰开馒头,里面还有一个红枣,运气好了还有硬币。“大枣花”则是上供用的枣花大馒头,一户村民家一个,圆盘一样的大馒头上做出规则的花纹,在其间均匀地缀上一颗颗红枣。

  “过去都是自己家蒸馍吃,买的人很少,现在买着吃也不稀罕了,来订馍的有年轻人也有上年纪的,按人口多少,少的订五六斤,多的20多斤。”李雪利家就在本村,2018年开始经营馒头作坊至今,生意越来越好,今年他们还请了近十名村里的妇女来帮忙。

  在小作坊订购馒头的顾客来源从附近村子渐渐扩大到了县里的其他乡镇,最远甚至延伸到了修武县。

  “在农村卖蒸馍可不容易,咱村里人的嘴可刁了,不再稀罕吃精白面馍了。”李雪利说,她们家的馒头不用精面、不漂白、不用酵母粉,全都按照最传统的方法来。头一天在大面缸里用老面发酵面团,第二天加食用碱醒面,这样做出来的馒头,不仅有“馍”样更有“馍”味。

  从蒸馒头到买馒头,从精白面馒头到老面发酵馒头,农村人的消费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今,村民们对饮食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现在还增加了粗粮蒸馍、粗粮花卷,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买这些产品。”李雪利说。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