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廖华歌听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学艺术提出的要求后,深感振奋。
文学豫军挺进高峰 势头正劲
廖华歌介绍,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创作者用心血和汗水,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经得起时光淘洗的精品力作,使文艺的百花园地五彩纷呈,繁花似锦。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二月河的《康》《雍》《乾》“落霞三部曲”、李佩甫的《生命册》、邵丽的《金枝》、吉狄马加的《马雅可夫斯基》等,他们以人民为中心,用作品诠释了艺术上的经典性。
回到文学豫军,挺进高峰,势头正劲,一直在用作品彰显自己的实力。
2017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出版全新力作《平原客》,抒写时代蜕变与人性浮沉。
2019年,豫籍作家李洱的《应物兄》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至此,河南已有9位作家获得“茅奖”,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0年,河南作家邵丽居家抗疫笔耕不停,“井喷式”创作了《金枝》和《黄河故事》两部作品,讲述大变革时代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2021年河南文学创作开了个好头。
廖华歌认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特殊的人文效能,是文化兴盛的重要标识,又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劲动力,文艺队伍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强劲动力。
作家如何用纸和笔创作经典作品,讲好黄河故事?
“这些远远不够。”廖华歌对记者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艺精品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缺乏更多真正能深入灵魂,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正因为原创力作薄弱匮乏,才不得不反复将名著改编成影视剧、话剧、音乐剧;同时创作中还存在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的现象,从而导致粗制滥造、题材扎堆等现象。这需要每一位创作者深入思考。
所以,她建议文艺创作者要与时代同行,除了踊跃参加文联、作协组织的深入基层采访活动外,自觉行动,搞好规划。
“要像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创作《创业史》那样,扑下身子,深入生活,用心抵达生活深处,遵循艺术规律,在时代经验与人民生活中拓展生命体验,坚持思想探索与艺术创新,才能将更多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廖华歌说。
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心灵鸡汤式阅读普遍存在
阅读,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在众多的阅读中,还普遍存在着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心灵鸡汤式阅读的现象,不少读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长此下去,阅读不仅发挥不了它的功用,更不能起到为社会定心,提升人们认识能力和思考水平的作用。”廖华歌说。
一个书香弥漫的社会,无疑能使国民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国力也必定因之而更加强大。
近年来,全民阅读蔚然成风,读者阅读习惯日益多样化,电脑端、手机端、音频端,更加实用、精致、多元。
从相关平台发表的数据中可知,在最爱阅读的省份中,河南位列第四,图书销量增长全国第三。同时,在2019年中国线上图书用户不同阅读形式中,电子书占94.1%,纸书占77.0%,听书占64.1%,数字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
如何使深阅读成为常态?
廖华歌的看法是“有经典意识,要向经典致敬,向经典进军”!
她建议文化文艺单位,要进一步发挥公信力作用,继续积极倡导、组织阅读活动,引领大家读经典,爱经典,从而确保全民阅读的持久和深入。
经典是在岁月中淘尽黄沙的金子,是时光留给我们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精品。阅读经典就是在与历史对视、与大师对话,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