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巾帼出彩,盛世芳华。在阳光明媚的3月,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妇女节,如今各行各业的女性在工作岗位上挥洒着自己的才智与激情,为实现自我价值及中原更加出彩不懈奋斗着。她们,了不起!
大河网记者 蔡长伟 通讯员 魏应钦 闫一博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陈建玲于1999年毕业于原河南医科大学,至今已从医22年。自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她就一直在血液病学领域深耕,如今早已是口碑相传,名声在外,深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我这辈子就是和血液病诊疗有缘,越干越觉得离不开,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和康复,我心里就暖暖的,很有成就感,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提起自己的从医经历,陈建玲如是说。
医者仁心 大爱无边
提起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很多人“谈虎色变”,认为是不治之症。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去甲基化治疗、各种抑制剂以及免疫调节治疗等各种技术的进步,针对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疗效有了很大提高,经过合理用药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的甚至完全治愈。
比如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陈建玲的精心诊治下,很多患者过上了健康人的生活,“这部分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每天在家只吃几片药,就可以把病情控制得很好”,提起这些她就特别兴奋。经过治疗,不少患者都走向生命的春天,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中有5位年轻女性患者,经过治疗后已完全恢复,如今已结婚成家并有了孩子,回归了正常生活;还有位小姑娘8岁时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陈建玲的诊治,十几年过去了,患者的情况一直很好,如今已经在大学就读。她每年都会抽时间去看望给予她第二生命的陈建玲,并亲切地称她“陈妈妈”。
熟悉陈建玲的人都知道,她不但医术精湛,而且颇具爱心,在战胜病魔的道路上,她一直用自己的大爱和精湛医术践行着医者仁心。
在平顶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抗癌团队—平顶山市慢粒战友群,他们对抗的“癌”是白血病。生活中,队员们相互关心和鼓励,共同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对于这些患者,陈建玲把他们当做亲人和朋友,不但精心医治,而且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在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粒联盟成立大会上,该团队被授予“优秀团队”称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今年大年初五晚上6时许,宝丰县79岁的刘老太被120紧急送到平顶山市二院血液内科,当时患者精神状态很差,持续高热且意识不清,初步检查患者为高白细胞瘀滞综合征,且血小板非常低,随时有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的风险,同时老人心脏、肾脏等功能均已受损,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建玲深知稍有不慎,患者就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
于是,她不顾已忙碌一天的辛苦,夜晚又赶回医院亲自看细胞形态,联系多学科会诊,经诊断患者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陈建玲当晚就紧急拟定治疗方案,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了有效治疗。虽然连晚饭都没顾上吃,但陈建玲却感到非常踏实。经过十几天精准施治,老人情况良好,并在进一步恢复中。
曾经有位11岁的小姑娘重度贫血,呈昏迷状态,而且配血不成功,情况非常紧急,小姑娘随时有生命危险,唯一的选择就是输异型血。这种情况下,陈建玲承担着风险在输血通知书上签了字。输血时,她坐在小姑娘的身旁,握着她的手,看着血一滴滴地输进去,直至深夜,最终小姑娘转危为安,陈建玲才如释重负,起身的时候才发现坐了太久半个身子都麻木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自从医以来,陈建玲一直兢兢业业,潜心钻研,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上,把自己的全部爱心倾注到患者身上,她经常白天坐完门诊,晚上还接着到病房值班,只要有重病人,经常不分上班下班、白天黑夜。她说“每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治疗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作为医者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才无愧于患者的信任!”
德艺双馨 大医精诚
高超的水平让陈建玲在血液病诊治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从医22年来,陈建玲始终紧跟血液病诊治前沿,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业务技术的追求。她多次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天津血液病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大医院进修学习。在参加省级国家级学术会议时,她还总是利用晚上时间深入上级医院病房,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业务知识。平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她经常向天津血液病研究所专家们请教。
正是平时工作中的“不放过”,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院血液内科医生办公室,陈建玲每天都要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每日一讲”,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科室间交流学习及外请省级专家专科讲座,一直以来,她带领着整个血液内科在血液病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血液病的诊治水平。
辛勤耕耘下,陈建玲取得了累累硕果。她如今是平顶山市人大代表、河南省慢粒联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老年血液病专业常务委员,平顶山市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并获得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章、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靠着高超的医术和真心的付出,陈建玲也得到了广大患者源自内心的信任和尊敬。众多病友给她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还专门请人誊写、装裱了“德艺双馨”的牌匾给她送来,而这正是她多年从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