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刘一谷在面馆内忙碌
河南商报记者左冬辰/摄
河南商报记者徐冉
2007年的夏季,雨水丰沛,高架桥下,一个短发女孩儿穿着比她大了不少的红色雨衣,拿着一摞报纸穿梭在人群之中。这段影像资料曾让“卖报养家”的刘一谷受到广泛关注。
如今,当年的小一谷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她每天忙碌于改变了一家人命运轨迹的面馆。做好每一碗面,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回报曾对她施以援手的“路人甲”,对于刘一谷而言,这是最好的方式。
为了吃饱饭10岁的小姑娘选择去卖报
味真饸饹面馆坐落在郑州黄河路与南阳路交叉口处的一个小角落,这是刘一谷父亲开的面馆。周边施工,小小面馆被围在铁皮里面,快到饭点时才会推开一半铁皮门迎客。
3月10日上午,河南商报记者见到刘一谷时,她正在拖地,麻利地穿梭于一排排桌子之间。现在的刘一谷,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透明框眼镜,与2007年影像记录中的刘一谷判若两人。
2004年,刘一谷的父亲刘淼钦确诊尿毒症,尿毒症病人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费用非常高。
为了活下去,透析了两年多的刘淼钦进行了一次换肾手术,用去了家里30多万元,原本的小康家庭几乎一下被掏空。
“那是家里最低谷的时候,一谷这么小就没人照顾她了。”刘淼钦无奈地说。但他也告诉女儿,接受别人的救助很容易,一伸手就有了,但没有别人的帮助也要活下去,要自己救自己。
其实,当时10岁的一谷不明白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总吃不饱饭。“现在想想,当时是因为太穷了所以吃不上饭。”刘一谷说。
偶然间,一谷在报纸上看到招聘卖报员的消息,决定去试试,看能不能挣点钱。她来到报纸批发处,好心的站长少量批给她十几份报纸,五毛钱一份,刘一谷赚到了一天的饭钱。
时间流逝,家里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刘淼钦所在机械厂给的补助金也是杯水车薪,已经欠了医院好几千元的刘淼钦走投无路了。
坚持靠自己生活,一家面馆给了他们依靠
虽然做了换肾手术,但随之出现的排斥反应让刘淼钦不得不继续接受治疗。家里已经没钱了,很久没做透析的刘淼钦仅靠点滴撑着一口气。住在病房隔壁房间的缉毒警察对这件事留了心,悄悄打电话回大队募集了7000元善款,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他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但刘淼钦也知道,只靠别人救济是“活不长”的,要想办法靠自己生活。
病情好转后,刘淼钦决定开一家店挣钱,“成功失败,一半对一半的概率。”
2008年,面馆开起来了。为了吸引顾客,最初饸饹面以每碗5元钱的价格出售,当时这个价钱连本都收不回来。
好在生意越做越红火,11岁的刘一谷所有校外时间都在面馆帮忙,十几年的耳濡目染下,配菜、下面这些活她都得心应手。
但生意好起来没多久,就赶上修建地铁5号线,不得已只能搬迁。老面馆拆得急,新面馆所在处还是一片黄土地,地基、房子都要重新建。虽说老面馆生意不错,但赚到的钱全部拿去给刘淼钦治病了,只能借钱重新盖面馆。
现在,刘一谷作为面馆经营主力之一,最大的心愿是“做好一碗面”。
“希望你再来,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这碗面”
大学毕业时,店里缺少人手,所以刘一谷没有去找其他工作,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爸爸开的面馆之中。这里是她的一方天地,喜怒哀乐都在这里,仿佛经营好面馆就能经营好人生。
“都是过去的事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碰巧我这些事被大家知道了而已。”刘一谷想从过去的事情中挣脱出来,她眼里看的是现在,“不想消耗自己了,我只想做好一碗面。”
这时,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走进店里,“一碗饸饹面”,男人探下身子对正在做面的伙计说。
“你看,来这儿的顾客只是来吃份面,如果不是报道出来,我们这里就是一家普通的面馆。”刘一谷希望能留住顾客的,不是故事,而是这碗面。
饸饹面端上桌,红色的辣椒油伴着清亮的汤汁,热气蒸腾。刘一谷介绍,“我们这儿用的辣椒可是骨髓油调制的,辣椒精提取了,不上火,肉是郏县山羊肉,面粉也是郏县运来的。”
一碗面,足以见刘一谷经营好面馆的决心。
中午12点半左右,店里坐了好几桌客人了,刘一谷正忙前忙后招呼着客人。记者点了碗面坐下来,不一会儿面就端上桌,记者尝了尝,好吃!“希望你再来,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这碗面。”刘一谷说。
征集
如今,面馆终于有了些起色,刘淼钦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父女俩十分感谢当初帮助过他们的每一个人。同时,他们也深知与病魔斗争的不易。“不是这家面馆,我不会活到现在。”刘淼钦说。
现在他们愿意帮助其他人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如果你努力踏实,父女俩愿意提供经营面馆的经验。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双手,生活才会慢慢变好。
爱心永远在路上,河南商报联合豫发集团、锦荣公益社、锦荣国际轻纺城,共同推出爱心公益行活动。如果你想献出自己的爱心,欢迎联系河南商报记者。河南商报热线:0371-860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