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古衙图
古衙大门图
古衙鸟瞰图
元代桂花树
制图/王伟宾 摄影/王晓杰
□河南日报记者 张冬云
2021年元宵节刚过,春寒料峭,内乡县衙博物馆里的那棵元代桂花树,仍是满树绿叶、枝干遒劲。在这座已诞生717年的老县衙里,它静黙地感受着四季的交替,看惯了世事的变幻。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现存建筑是由清光绪时期县令章炳焘主持营建,后经多次维修扩建。
若从空中俯瞰,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房舍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县衙总占地面积47000多平方米,有院落18进,房舍280余间。它按照明清官衙规制而建,建筑布局与《明史》《清会典》记载建筑规制相符,体现了古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大堂、二堂、三堂比照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建造。
它是官式建筑,大框架不能改,但绍兴人章炳焘的个人风格还是有体现,建筑细节中时见南方建筑的细腻婉约,比如它廊庑相接,回廊宽阔。
内乡县衙的气质是复杂的,故事是复调的。从建筑美学而言,它兼具南北优长;从历史维度而言,它兴废成败反复叠加;从衙署文化而言,它具多重诠释空间,既恒定坚韧又与时俱进。作为古城地标,从古至今,它都深深嵌入内乡人的生活。
县,在秦王朝立为定制后的两千余年中,一直是基层行政机构。“郡县治,天下安。”清代曾有县衙1591座,如今完整保留的极少。内乡县衙,以其悠久、持续、递进、多元的特质,活在历史里,又幸免于历史的摧毁。
它,是新中国第一座县衙博物馆。
◎“吓民”与“亲民”
内乡县衙,有南方古建精致元素的融入,有后花园的柔美清雅,有庭中桂花树、南天竹的清新点缀,但从本质上,作为国家机构所在地,它透出的严冷肃杀,令人望而生畏。
古时百姓对县衙情感复杂,它是不得不依靠的国家机构,又隐藏着神秘和黑暗。百姓在它门前总是踯躅不前、进退两难。民间俗语如“衙门深似海”“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等,都反映出这种集体潜意识。
我国现存古代地方衙门有三十余处,包括县衙、府衙和总督府等。建筑模式差别不大,建筑性质及司法价值追求也相对统一。
内乡县衙坐北面南,黑漆大门上是狰狞的兽头门环。衙门之“衙”通牙齿之“牙”,原意指带獠牙的门。未进獠牙之门,已让人胆寒。
进大门向北,依次是两个长方形院落,第一个院落东西侧都设置了功能性建筑,西侧设寅宾馆、膳馆、监狱,东侧设衙神庙、土地祠、三班院。再往北进入第二个长方形院落,东西两侧分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与朝廷六部对应,是县衙职能办事机构。按编制一房设二三人,明清时常常超编,人数甚至百人以上。
再北行,依次是大堂、二堂、三堂,采用天井间隔,两侧回廊相连,建筑台基一座高过一座,取“步步高升”意。
县衙大堂是最能体现衙门威严的地方,是“吓民”之堂。它面阔27.22米,进深12.37米,大堂中央设暖阁,内设公案,上置文房四宝、红头签(刑签)、绿头签(捕签)和惊堂木等。公案前有两块跪石,原被告各跪一块,其上有明显跪坑,那是明清数百年间老百姓拿膝盖磨出来的。
大堂两旁置仪仗,分立衙役,助威并执法。大堂上,咚咚堂鼓声、衙役堂威声、惊堂木拍打声、刑具叮当响声、人犯痛苦呻吟声、县官厉声喝问声,无不令诉讼者及观审民众胆战心惊,此为“吓民”。“吓民”目的是息讼,这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关键词。
为息讼,县令在大堂公开审理有教化意义的民刑案件时,会欢迎民众“旁听”。比如清代良吏汪辉祖任湖北宁远知县时,常召集三四百人看他审案。为息讼,有些县官不论原被告,上堂先打板子。
内乡县衙照壁和大门间有斗拱式牌坊宣化坊,这是知县宣讲圣谕、教化百姓之地。明代宣讲的是朱元璋的《圣谕六言》,清代宣讲的是康熙的《圣谕十六条》。
内乡县衙除“吓民”外,也有“亲民”的一面。县衙大门前分列八字墙向两侧开敞,大门也常开不闭,这是告诉民众,衙门是敞开的,有冤屈纠纷可来告状。每年正月十六,内乡县衙仪门大开张灯结彩,妇孺可进到县衙三堂看知县太太,享受水果点心招待,细心者还会近前窥视太太的脚是不是“三寸金莲”。这也是衙门“亲民”的一面。
“州县官与民众,本质上是官尊民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主从关系。百姓是州县官‘亲’‘爱’的对象,更是其‘牧’‘宰’的对象,德刑并用、恩威兼施,在州县司法过程中,无不体现这一两手策略。”学者黄晓平撰文称。
古代司法传统中,为何将“息讼”看得这般重要呢?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息讼,可令政简刑清,减轻行政司法压力,维护地方秩序。
内乡县衙无论是“吓民”还是“亲民”,目的都是为“息讼”,为实现“一个明君、清官、良民和谐共处构成礼乐文明社会的秩序体系”。
◎劫难与兴盛
七百多岁的内乡县衙,时光为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让人禁不住想去触摸影壁上的珍禽异兽,去细品光影中的飞檐翘角,去体味古今交错的时光之美。
八十岁的刘鹏九叹息:“从元朝始建之后,县衙就屡遭大火焚毁。明末,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焚毁。清康熙年间重建,有300多间房子。到了咸丰七年(1857),又被捻军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刘鹏九在县衙工作了一辈子,笔耕不辍。
数历劫难,内乡县衙反成为“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衙”。清咸丰七年,内乡县衙被火烧,之后长达37年的时间里,内乡知县更迭22任,都凑合着借察院办公。
“为啥不修衙?地方官认为衙门讲究风水,不敢擅改。也忌讳奢侈之名。他们任期短流动快,新官上任宁可募钱财修寺庙刻碑留名,也不愿修衙署。不愿修衙还有个最重要原因,地方财政没有修衙专款,修衙要官员自掏腰包。”刘鹏九解释。
1892年,一乘官轿将40岁的章炳焘送到了内乡。他原是京城工部营缮司官员,懂基建擅土木工程。他上任之初,就决心在内乡多干几年,他写了副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他先召集乡绅富贾筹资修衙,内乡绅首王时若首捐三千两,带动捐款三万余两,内乡县衙历时三年建成。
技术型官员章知县常到施工现场,严把工程质量。门前照壁修丈余高了,他发现墙体垂直度有“一韭菜叶”误差,推倒重来。他发现工头李笃志贪污浪费,重责后又罚他打制三对石狮,分置于县衙、文庙、书院。
章炳焘在内乡九年,实心干事,不图升迁,几次调任,百姓挽留。
新中国成立后,老县衙先成为内乡县政府所在地,后成为内乡县人武部及县政府部分职能部门所在地,未遭破坏。
改革开放后,内乡县衙成为全国第一家县衙博物馆,之后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气叫响全国。
1980年,内乡县文物工作者余飞在全国文物大普查中,发现内乡县衙主体建筑保存完整,他突发灵感:能否创建一家县级官署衙门博物馆呢?他顶着巨大压力,呼吁奔走,把“六局一社”占用县衙的117间房子要了回来,之后是长达两年的修复工作。1984年2月27日,中国第一座县衙博物馆诞生了,余飞是第一任馆长。
1991年,内乡县衙启动了“国保”申报,这一历程长达五年。拆除了县衙古建筑群周边影响其历史风貌的上千间房屋。1996年12月19日,被专家盛赞为“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的实物标准,明清时期地方衙门的范例,具有丰富的衙门内涵”的内乡县衙古建筑群,成为“国保”。之后,内乡县衙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率先打出了“衙门文化”学术品牌,成为中国衙署文化研究发祥地。
◎联语与廉政
“廉政”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晏子春秋》:“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吏治清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内乡县衙的建筑、文物、楹联等,都蕴含着大量的廉政文化因素。
县衙三省堂前,悬挂着一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撰联者是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书联者是故宫博物院专家张志和。
内乡县衙大堂楹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二堂楹联是:“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皆尖锐深刻,呈现救世情怀。
内乡县衙大门外东侧,矗立着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石碑“三院禁约碑”。碑文楷书,共1400余字,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辨,内容为对官员行为的约与禁。
内乡县衙大堂前面的正中位置,建有戒石坊,它是三门四柱石牌坊,高约5.2米,宽6.35米,牌坊南面刻“公生明”三字,北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这是官箴建筑戒石铭,有悠久的历史和很深的寓意。
县衙内有个不起眼的土地祠,又名皮场庙。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县令贪污六十两银子就要在这儿酷刑处死,剥皮揎草挂在大堂官座旁,警示继任县令。
近年来,内乡县衙博物馆深度挖掘廉政文化资源,辟出部分廉政教育建筑,整理廉政教育楹联,开办了多项廉政专项展览,推出了20余个倡导廉政的大型表演。
廉政,也只有在今天,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过客与主人
回到主贵堂前元代桂花树下。
据专家考证,唐宋至民国,在内乡县衙担任县官者一共有240位。漫长的时间里,桂花树才是主人。
元代桂花树还见识过昔年县衙边“争吃衙门饭”的场景。
古时内乡衙门旁边,分布着旅店、茶馆、酒家、药铺四大“支柱产业”。被卷进诉讼的各色人等,要在离衙门最近的旅店落脚。投宿完,接下来要找人办事、拉关系、探消息了。专业“代书”,勾挂三方的讼师,都窝在衙前茶馆兜揽生意。胥吏差役、长随师爷等,也多在此通消息讲斤头讨价还价,之后去酒家觥筹交错。药铺生意更仰仗衙门,大老爷审案,打板子夹手指吃夹棒皮烂筋断是寻常事,衙门前断不可少卖跌打损伤药的。昔年衙门周边生态,热闹中透着乌烟瘴气。
元代桂花树,更见识着今天内乡县衙博物馆周边的繁荣美好。
县衙博物馆两侧,新建了历史文化街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七街八巷,门厅相望。十余种古装表演,展示着宛西民俗文化、曲艺文化的精彩。
夜来了,“夜市千灯照碧云”,县衙西侧美食街、县衙东侧宽窄巷子,游客市民人流熙攘,笑语喧阗。这份热闹,把夹在中间的老县衙,衬得更清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