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黄慎《韩琦簪花图》
□王剑
北宋时有个官员,他宽袍阔袖,美髯长须,非常注重外表。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铜镜整理衣冠,严格做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
他就是韩琦,相州安阳(今安阳)人。他“端重寡言,学问过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一举考中进士,历任开封府推官、右司谏。
韩琦性情刚正,在担任谏官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当时,国家灾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韩琦恨其庸碌,连疏四人无能,痛陈其毁坏宋朝几十年的太平基业。结果,四人同一天被罢去官职,“片纸落去四宰执”,一时间轰动京城。
名相王曾对他人少有称许,见韩琦如此给力,连夸他“切而不迂”。韩琦更是“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前后上奏70余疏,悉被朝廷采纳。于是,同僚中有人不高兴了,频频说韩琦的坏话,宋仁宗却不为所动,反而赞韩琦“性直”。
宋夏战争爆发后,陕西形势吃紧。韩琦自请戍边,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并推荐获罪被贬的范仲淹同行。到陕西后,他免除边疆百姓的苛捐杂税,修筑关隘,增加防御,人心归服,名震边陲。他与范仲淹同心协力,被朝廷倚重,人称“韩范”。边塞上传诵着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与范仲淹一同奉调回京,成为执政大臣。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痛陈“救弊八事”,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声援范仲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后,韩琦自请外任,出知扬州。其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韩琦手下任幕僚。王安石喜欢熬夜,每晚读书至天亮,清晨来不及洗漱就匆忙上班。韩琦怀疑王安石“夜饮放逸”,便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他。这年春天,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名为“金缠腰”的芍药花开放。韩琦童心萌发,便邀请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一同观赏。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四朵芍药花,在每人头上各插了一朵。巧的是,头上插花的这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这就是著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多年以后,王安石秉政,与韩琦在政见上多有不合,有人趁机挑拨,王安石正色道:“韩公德量才智,心期高远,诸公皆莫及也。”
韩琦转知定州时,遇到了难题。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恩威并行,大力整顿。他借鉴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令将士们日月操练。没多久,定州军“精劲冠河朔”。韩琦又上书朝廷,建议河北、陕西等地“籍民为兵”,以为“义勇”,三丁选一,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御,既增加了军事力量,又减少了冗兵冗费,得到了采纳。韩琦离开定州时,“定人争欲遮留公,使不得出”。韩琦无奈,只身绕道而走。定人得知后,奔相拥送,“道路士卒,哭于原野”。
嘉祐三年(1058年),韩琦升任宰相。他气度英伟,善于识人用人。许多贤良俊士,如苏洵、欧阳修、苏轼等,都曾得到韩琦的赏识和重用。时人评论他稳重可比汉朝的周勃,才能可比唐朝的姚崇。
英宗时,朝廷多有变故,韩琦又处在危险猜疑之中。有人规劝他明哲保身,韩琦感叹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则是天意。岂能担心事情不成,就中途放弃呢?”听到的人,心里既惭愧,又佩服。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在相州病逝,享年68岁。宋神宗罢朝三日,在禁苑举哀。随后为其亲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赐谥号“忠献”。
相州州署的后院,建有一座雄伟秀丽、古朴幽雅的庭院,名曰“昼锦堂”,是韩琦晚年修身养性之地。“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昼锦堂竣工后,韩琦差人请好友欧阳修写记。欧阳修酝酿片刻,一挥而就。起句直入主题:“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称赞韩琦“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昼锦堂记碑由大书法家蔡襄书丹,邵必篆额,时称“三绝碑”。碑文拓片,曾赴国外展出,备受青睐。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