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田宜龙 郭歌 王雪娜/文王铮/图
700余万河洛儿女翘首以盼,今朝梦圆!3月28日,洛阳地铁1号线正式“开门迎客”,千年古都进入“地铁时代”。
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洛阳成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首个获批地铁项目的城市。
自2017年洛阳地铁1号线建设伊始,洛阳市委主要领导便明确“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建地铁就要有文化、建地铁就要惠民生、建地铁就要保安全”的建设思路,通过将地铁建设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工程等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洛阳地铁发展之路。
经过建设者1300多个日夜的奋战,洛阳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伴随着这开往春天的地铁,洛阳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将向着洛阳都市圈、现代化强市新征程不断奋进、迈向辉煌。
赋能城市承梦建城擘画美好生活
2017年6月,洛阳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建设。
2021年3月,洛阳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
历时3年9个月,洛阳作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个获批建设地铁、第一个完成单条地铁建设的城市,创造了国内地铁建设的奇迹。
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的生命线。洛阳地铁项目的实施是实现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新的战略定位的迫切需要;是洛阳市委、市政府审视洛阳市情、厚植发展优势、抢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方便群众出行、回应人民关切的生动实践,也是展现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窗口。
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并出台《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好通道平台、提升开放势能,把支持洛阳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拓展开放通道上求突破。
加洛阳快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洛阳轨道交通建设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聚焦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洛阳市委出台《关于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行动方案》,提出要构建便捷顺畅的都市圈交通网,协同推进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枢纽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周边的1小时集疏圈。
通达则地盛。地铁1号线正式运行,王城大道快速路、南昌路高架等快速路相继通车,望朝岭立交、唐寺门立交拔地而起……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城市建设发展“大梦想”与市民群众“小日子”紧密相连。“十三五”以来,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投用,洛阳市“四级联动”城镇总体布局基本确立,城镇化率由52.7%提高至60%,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古今辉映 “穿越”千年守护文化瑰宝
走进洛阳地铁1号线丽景门站站厅层,以丽景门的廊顶造型为创意的拱形屋顶绘有古典纹饰图案,十几根立柱带有牡丹花元素,整体风格典雅古朴,尽显洛阳特色和文化底蕴。
丽景门站地处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区段,是1号线所有车站中最能彰显文化特色的车站之一。
洛阳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1号线一站一风格、一站一文韵,车站公共区装修方案以“古城新韵、文化之旅”为主题,以“古韵新风”的手法展现装饰元素。电客车则采用牡丹花开和丝绸之路相融合的设计方案,让洛阳古老与现代、开放与创新的独特魅力展现无遗。
据悉,1号线19个车站分为标准站和特色站两种,其中8座特色站融入传统文化和洛阳特色元素,以“唐风典词”“大宋之源”“花满洛城”“工业文明”“盛唐雄风”“两周故事”等为主题,实现了古典与时尚的融合。
站厅里,现代快车“飞驰而过”,古典元素点缀其间;厚土下,千年文物“沉睡已久”,与洛阳这座千年古都辉映共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大市,如何统筹好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让地下埋藏众多历史文物“安稳沉睡”,成为洛阳地铁建设的重点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外地游客、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建设之初,洛阳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指出,要统筹好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洛阳地铁在建设时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区域的地铁埋深,将对文物产生的影响降至最小。“部分区域的地铁埋深可达15米—18米,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开文物层。虽然投入大了些,工程量大了些,但能把这些文物保护好也值得。”洛阳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地铁投入运营后,所产生的震动有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洛阳地铁在建设之时全力做好“振源控制”这一关键环节。
地铁建设部门负责人说:“在历史遗迹区域,我们采用减震轨道床、减振扣件等技术措施,着力提高轨道平顺度,尽量将震动降到最小,使文物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民生之便 以民为先托举群众所盼
“建地铁就要惠民生”是洛阳地铁项目建设的核心理念。洛阳地铁1号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便民、为民、利民”贯穿到洛阳地铁建设的全过程。
民有所盼,政有所应。地铁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副中心建设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兼顾项目建设与群众出行,不仅考验着管理方的智慧,对建设者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地铁开工3年多来,动工前不惜耗时专门先修保通路,施工中多措并举解好交通之堵和群众心中之“堵”,全过程抢抓节点“一切往前赶”……从“修路先保通”到“还路于市民”,“一切为了便民”,一以贯之的是敢打硬仗、为民攻坚的百姓情怀,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解放路站地处闹市,环境复杂,是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站,在洛阳地铁系统中具有枢纽地位,疏解难度较大。
为了在不影响施工的同时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出行,施工单位结合道路实际情况,将7次大的交通疏解细化成23次小的交通疏解,避免了区域性严重交通拥堵,兼顾了项目建设和群众出行的双重需求。
城市交通发展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便捷的出行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顺畅城市运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3月24日,洛阳地铁1号线对乘客首次开放试乘,为给洛阳市民带来最优的乘车体验,洛阳地铁1号线高标准为群众打造全方位便利出行路线。每一处细节,每一个设施,都彰显着为民便民利民的情怀。
全线站点出入口及行人通道都设置了上下电扶梯和无障碍垂直电梯,全线双扶梯占比达到98%以上;
车站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及周边300米范围内均设置公共卫生间,站内共计设置26处母婴室,全线站点均配置母婴护理台;
全线采用5G全场景、全频道接入系统,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高效、无缝衔接的通信平台;
为方便乘客购票,“一卡一码”和人脸识别实现了人员的快速过闸和无感支付,方便乘客快速进出车站;
进一步优化公交接驳一体化方案,配套完善了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公交、出租、共享单车等与地铁的无缝衔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地铁建设,不仅掀开城市建设崭新的一页,更为城市品质提升带来质的跨越。”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董事长马朝信表示,洛阳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后,将实现高铁、地铁、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布局,丰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效能,为洛阳成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安全为要 品质筑力打造发展新引擎
“空载试运行超35万列公里!洛阳的首条地铁在试运行中各项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规定要求。”3月20日,经过专家组综合考评后,洛阳地铁1号线完成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
建设所用的牡丹系列盾构机,是为了适应洛阳整体水文地质条件,由洛阳中信重工打造而成;1号线中的22列132辆B型车辆,全部由位于洛阳市洛阳中车基地制造……洛阳地铁全部“洛阳制造”。
“数据显示,全国各城市首条地铁线路的建设年限一般在5年左右,洛阳地铁从开工到运营仅用时3年9个月。”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负责人介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洛阳速度可谓是一个创举,刷新了行业标准。
高效的建设速度值得肯定,但比效率更重要的是安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8年通报了全国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结果,洛阳市轨道交通受检监理单位、勘察单位和盾构施工专项分别以80%、91.67%、82.50%的符合率位列第一。
“精心调试保障安全运营,始终是公司的首要目标。”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负责人表示,在为期三个月的试运行期间,采取白天正常跑车,晚上设备调试的工作模式,为全线高质量、高标准开通试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洛阳地铁1号线还建立完善的运营应急预案体系,运营分公司成立11支应急队伍,组建3支本地救援队伍,设应急物资1112个,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人员和设备保障。
为了让员工在上岗之前充分熟悉岗位职责规范,运营分公司共制定306个技术文本,编制发布243项管理文本,55个应急预案,培训人数达到1285人次,调度、站务、电客车司机、维修岗位人员都已取得相应上岗资质,满足试运营的要求。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畅行在洛城大街小巷,感受洛阳城市之变,洛阳都市圈、现代化强市建设正日新月异。
洛阳地铁1号线将于3月28日开通运营,2号线将于今年年底前开通运营。洛阳,进入地铁时代!洛阳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春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