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清明时节,绵绵细雨还给城市天清地明。4月的一天,拨开郑东新区高耸林立的写字楼,大河网记者进入建业天筑社区,曲径通幽处,寻到了本源书院,进入《孔子》当代艺术展厅……
大隐隐于市 现代人眼中的孔子是啥样?
门口隐约有字的《丰碑》,王刚的作品用如土似石的肌理,预示着孔子在至圣先贤中的地位。
策展人高毛的作品《仰圣街26号》是一次虚拟的“仰圣”。作品将泰山之南岱庙的哗哗流水声转化物质,形似山峰,或流水,或海浪,于2500年后在孔子到访之地隔空对话。
杨淑馨雕塑作品《学而》采用紫砂泥材质,展示孔子野外树下设教授徒的场景,左盘右捏、凭臆想如笔墨写意般一气呵成,人物结构疏密抟合、细节微现、气韵散发,师生形态各异,或聆听、或思索、或记录、或体会,复现是年之“真实”。
在展览二楼,一幅充满童趣的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孔子·2572》。今年12岁的小作者棋子将无从连贯的种种故事或典故,用漫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中国少年的真实“书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间恰到好处……
据本源基金会监事宋文毅介绍,《孔子》当代艺术展由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发起、本源社区书院主办,策展人齐岸民策划,汇集了三十余名河南在地艺术家与文化学者,旨在通过艺术的力量与大众媒介,对“孔子”的命题作出个人化的阐释,期待引出关于孔子乃至人文的讨论与思考。
以现代人的视角,试图重新探索孔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及儒学内涵。
为什么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老师”?
说到教师,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孔子,这位被称作大成至圣先师的人,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庞大阵势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第一位老师”。
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能教出优秀的弟子,孔子的弟子在战国群雄中占据高位,也使得让自己的思想薪火相传。
孔子,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宏大丰富的文化先贤。
三十设教,五十出仕,十四年周游列国,其行迹遍布今天的河南、山东。
在世时,他曾编撰《春秋》,修订《诗经》。去世后,他的弟子集结其语录成《论语》,作为儒学经典永世流传。
2500多年来,孔子具有代表性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影响深远,亘古弥新。
去哪儿寻找孔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提起孔子,可谓无人不知,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学问”高深,孔子离我们又是如此遥远。
2500年后,为了重新探索孔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及儒学内涵,2020年11月11日—12月13日,数十位河南本地艺术家与文化学者便从洛阳出发,两次寻迹、发现孔子。
遗迹遗址、文物文庙、寓言故事……
洛阳、叶县、新蔡、淮阳、新郑、濮阳、定陶、商丘、曲阜、临淄……
沿循孔子行迹,行走春秋列国,与至圣隔空对话。
“艺术家当然是以创作为主的,回来之后,就有了这个展览。”本源基金会理事长杨冰对大河网记者说。
展览以雕塑、绘画与多媒体为主,共展出艺术创作四十余件。作品同时涵盖了主流艺术介质与新颖的跨界尝试,包括立体摄影、平面设计、3D打印技术与互动装置的交错结合。
此次传播为何会喊出“人人都是孔子”?
据杨冰介绍,众人沿循着孔子十四年周游列国的行迹,拜访豫鲁两省的历史遗址、山水与文化圣地,探索孔子生平、感知儒学精神、“对话”孔子,获得心灵启迪,激发艺术与文学创作。
随行艺术家们利用游学、艺术等媒介,从多个角度与圣人建立跨越时空的连结,学习和感知孔子的智慧,聆听和践行孔子的教诲,最后引发个人和集体对孔子乃至人文的讨论。
“孔子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者,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哪怕不自知。通过这次重走夫子路,聆听当地人津津乐道地讲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们都深受启发。”杨冰说,展览想用当代的方式展现当代人心目中的孔子,通过全媒体的形式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核心,活化孔子。“事实证明,艺术家们对孔子和自我的关联度还是非常深刻的。”
《孔子》当代艺术展在艺术创作与修学交流之外,也隐含着溯源传统、重塑传统的意愿,试图在新时代,激发更多“再传儒学”精神的可能。
河南美术馆馆长化建国说:“好的展览是通过空间、作品和立意,打动观众,从而产生联想和思考。这个展览的场域和孔子主题结合得非常好,如果把展览搬到美术馆,概念就差了一点。”
齐岸民评价本源基金会作为儒家精神的道场,经过十年内修的历练,有把展览做好的愿意,克服困难,清空场馆,设计布展,才有了这个展览的落地。
“孔子并非供于神坛之上,我们想通过展览梳理孔子文化脉络,对孔子文化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再解读。简言之,就是孔子在当代能够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他应有的价值是什么?他对国人的影响外化于何处?我们民族性格中受到孔子儒家精神的滋养表现于何处?”齐岸民说。
想找到答案吗?今年清明时节,不妨于闹市寻找孔子,以孔子之名,为历代先祖祭。
据了解,此次展览截止到 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