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的新期盼丨少点美中不足,多点锦上添花

2021年04月15日16:53

来源:大河网

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农村新貌。河南日报资料照片

杞县农村环境整治后面貌一新。

伊川县某村庄一角颇为杂乱。

  2020年年底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脱贫攻坚正式收官。脱贫后的路该怎么走?基层群众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是上上下下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报“基层之声”版自今日起推出“脱贫后的新期盼”系列报道,从农村人居环境、交通出行、创业致富三个方面,聚焦脱贫后的新农村,并了解基层群众的新期盼,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图 河南日报记者翁韬

  “谁能想到,俺家门口从半天不见个人的‘北大荒’成了车来车往的‘水旱码头’”,4月8日,站在杞县阳堌镇七岗南村北头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上,70岁的村民夏友国望着门前的人来车往笑着告诉记者。

  时间倒退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人们很少光顾的偏僻角落。门前一条疙疙瘩瘩的土路,晴天出门能给自行车颠散架,雨天走不了几步,泥巴就给车轱辘塞得动弹不得,村里垃圾随手丢弃、污水乱排乱放,“这‘鬼’地方,谁来啊?”

  而今走进七岗南村,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通了崭新的水泥路,统一规划的下水道铺设到了各家各户,主要道路上间隔不远都设置了垃圾桶,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清扫村里的街道、清运生活垃圾,不少家庭都改造了旱厕,用上了水冲式厕所,远离了异味和蚊蝇,路面也看不到堆放的垃圾和污水了,“这环境,不比城里的社区差!”

  七岗南村原来是个贫困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很多村民都搬出了村子去城里安了家。脱贫攻坚以来,各级政府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从道路建设、排污设施、厕所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升级,日常的环境维护清洁也纳入了制度化,整体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七岗南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这两年,村里新建的二层小洋楼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又从城里搬回了村里住。

  农村人居环境由乱到治,由差到优,七岗南村的变化,是近年来我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路更顺了、卫生更好了、环境更美了,这是本次脱贫村走访中村民们的共识。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例如人居环境细节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硬件设施后期管护不力等。

  在民权县人和镇白木村,记者看到村里的主要道路上都设置了垃圾桶,卫生环境保持相对较好,而背街小巷就成了被人遗忘的地方。不少街巷还没有实现道路硬化,垃圾随地乱扔任意堆放、畜禽散养、污水到处排放现象较为普遍。

  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由于村集体的收入较少,全村只能雇用一名脱贫户为保洁员,很多相对偏僻的地方就很难照顾到。而且,垃圾桶配置有些短缺,还偶有丢失,也只能往主要道路倾斜。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对污水问题的妥善处理。

  伊川县葛寨镇张棉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山区村,生态环境优美。

  在该村采访时,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也是当地村民期盼多年的事。但是山区民居大多随地势而建,规划建设统一的排污系统难度很大,而且村集体收入不高,很难负担起大笔的管网建设改造投资费用。

  据了解,农村污水处理难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彻底解决尚需时日。

  此外,走访中记者也发现,由于农村厕所改造后期维护不够,部分改厕设施破损较为严重,难以发挥作用。在白木村,记者随机走访了八户脱贫户,其中有两三家的水冲式厕所抽水设备已经损坏不能使用,只能端水冲刷厕所。还有一户,由于雨水倒灌导致化粪罐堵塞,目前只能用塑料桶盛装排泄物,满了之后自行挑到村外处理。而且,化粪罐填充满了之后还需要找人抽取,要收取40-50元的费用,不少村民的使用热情不高。

  采访中,不少村干部建议,希望各级政府能统筹资金,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分期分批推进农村人居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希望能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治理。涉及垃圾、污水、厕所后续设施运营的管护费用,从中央到地方纳入预算,建议社会化、市场化的管护运营机制,解决厕所、污水整治改建后续粪污、淤泥清淘,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的良好机制。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