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代党员的故事

2021年04月16日10:09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桑明庆

  我家四世同堂,50多口人,共产党员就有19人。有人开玩笑说,你家可以建立一个党支部了。

  父亲今年90岁,1953年入党。尽管父亲只上过扫盲班,文化程度不高,但入党时的誓言就像家乡的太行山一样,高高地耸立在他的心中,并用自己的一生坚守着这颗初心。

  1958年,乡里修建水库,父亲吃住在工地。那年他30来岁,正血气方刚,干活不惜力,不知道啥叫累,推车运土总是一溜儿小跑,别人半天推20趟,他能推到23趟,别人小推车上放两个篓子,他能放到三个;抬夯时,他能一连抬半个月不换人。就这样,父亲和他的工友们用一秋一冬一春的岁月,修成了一个集蓄水、抗旱、排涝、防洪于一体的水库,60多年过去了,这座水库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3年,村里新建小学教学楼时,由于资金短缺,影响了工程进度,村党支部决定在全村开展捐资活动。有着40年党龄的父亲第一个响应,带头捐款500元,这是我们全家半年的生活费。之后他又动员我们兄弟姐妹捐款。他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盖学校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大事,咱家党员多,就应该发挥党员的作用,都要积极捐款。”

  1968年,18岁的哥哥穿上了绿军装,走进了军营。临行的那天,父亲拉着哥哥的手送到了村边,眼含着泪水,用长满老茧的手拽了拽哥哥的新军装,又整理了一下新军帽,然后对哥哥说:“到部队一定要听组织的话,不要怕吃亏,不要怕受累,为咱家争光。”

  哥哥牢记父亲的嘱托,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1984年4月,老山、者阴山“两山”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哥哥所在的部队奉命要抽调若干名官兵参战,既是党员又是干部的哥哥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强烈要求奔赴前线参战。他的请求被批准了,他和战友们奔赴南疆,踏上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

  哥哥为了不让父母和家人牵挂,他把奔赴战场的消息封锁得严严实实,直到第二年他立功的喜报邮寄到乡政府,乡村领导敲锣打鼓送到我家时,我们全家人才知道哥哥奔赴战场去保家卫国了。父亲用颤抖的双手捧着哥哥的立功喜报,像是对别人说,又像自言自语:“我儿子参战了?立功了?我这个当爹的咋一点都不知道?”

  我是1990年入党的,已有30多年的党龄了。30多年来,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一直牢记在心。

  2016年7月19日,我县西部8个乡镇遭受3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农田冲毁房屋倒塌,20多万人受灾。我的老家就在其中,院子坍塌一个大的深坑,东屋两间房子倒塌,86岁的父亲和九十高龄的母亲当时都在老家居住。

  19日夜我与父母联系,但电话一直打不通,后来才知道洪灾造成通信、交通、电力、饮水等全部瘫痪,尽管当时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但我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随时准备奔赴抗洪救灾前线。根据县委安排,我们单位援助我们乡清池村。这个村离我老家只有3公里,但在十多天的工作中,我只有一次利用吃中午饭的间隙回家看了一下父母,后来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一直和大家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奋战在清淤现场,直到任务完成,我才回家填埋那个大坑、修理倒塌的房子。

  2012年,女儿在上大一时,给我打电话说:“爸爸,我也想加入党组织。”我甚感欣慰,高兴地说:“孩子,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要积极向组织靠拢,大胆地递交申请,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如今女儿也有8年的党龄了,在大学里她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在社会上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多次受到表彰。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