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这是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最近在知乎、豆瓣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从一个小山坳里走出来,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许多网友。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母亲在黄国平12岁时离家出走,父亲酗酒,把孩子踏遍方圆十里水塘、辛苦挖来的黄鳝偷偷卖了去买酒和肉。在他17岁那年,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同年,相依为命的婆婆去世。就连家里的一条老狗,最终也不知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老师邱老师,没能看到他拿到大学通知书,对他照顾有加的师母在不惑之前匆匆去世。黄博士的前半生,就是现实中的《活着》。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放在黄国平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从媒体后续的采访报道中,我们得以更加深入了解到他的坎坷求学路,第一年高考没有考中理想学校,他又复习一年,复读时的班主任对这个刻苦学习的孩子印象很深:特别有主见,就是要考一个好的大学。黄国平又是幸运的,高中学校得知他的情况后,免除了他的全部费用。饭堂的老板胡师傅一直资助他,《致谢》中他称为胡叔叔,他的伯父、老师都曾提供帮助。
这是一个寒门学子通过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动人故事。经历过这样的家庭巨变,谁又能保证做到志向不移呢?许多人或许早已辍学,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位心怀感恩的少年,他学成归来,回村时仍然朴素着装,清楚地记得人生路上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向他们一一致谢。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一定会有家长讲给孩子们听,激励更多的人前行。
这几天,互联网上关于论文的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一篇学术论文火了,因为它的参考文献第一句话是“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让人迷惑不已。看到作者是钱伟长,再结合许多科普迷在评论区的热心介绍,许多人得以了解该篇论文“先行研究”的价值,自然也对原始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被钱老“荣辱数变,老而弥坚”的学术追求,“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的奉献精神感动。
论文研究领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探索过程。因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欣喜,总能引得人们的共鸣。论文的参考文献、致谢等细节引起公众广泛讨论,人们也不再迷信所谓权威机构研究人员“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文科生太多”的奇葩论调。这种现象,说明公众的科学素养在提升。人人关注科学,创新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这是好事儿。